第四個字是音的成語

第四個字是音的成語

第四個字是音的成語:北鄙之音、遏密八音、金口玉音、空谷足音、靡靡之音、裊裊餘音、泮林革音、跫然足音、繞梁之音、水月觀音、桑間之音、笙磬同音、亡國之音、弦外有音、弦外之音、一口同音、一槌定音、異口同音、一錘定音、眾啄同音、正聲雅音、正始之音、鄭衛之音、梵唄圓音、佛旨綸音、甘酒嗜音、空谷跫音、濮上之音、青鳥傳音、絲竹之音、絲竹八音、瘏口嘵音、下裡巴音、弦外遺音、弦歌之音、笑貌聲音、佇候佳音

【成語解釋】

(1)北鄙之音:指殷紂時的音樂。後世視為亡國之聲。亦作“北鄙之聲”。

(2)遏密八音:遏:阻止;密:寂靜。各種樂器停止演奏,樂聲寂靜。舊指皇帝死後停樂舉哀。後也用以形容國傢元首之死。

(3)金口玉音:舊時用以指天子之言。後泛指說話正確,不能改變。

(4)空谷足音:在寂靜的山谷裡聽到腳步聲。比喻極難得到音信、言論或來訪。

(5)靡靡之音:靡靡:柔弱,萎靡不振。使人萎靡不振的音樂。指頹廢的、低級趣味的樂曲。

(6)裊裊餘音:裊裊:宛轉悠揚。餘音:不絕之音。形容音樂結束後悠揚悅耳的聲音仍然綿延不絕,回響在耳邊。同“餘音裊裊” 。

(7)泮林革音:《詩·魯頌·泮水》:“翩彼飛鴞,集於泮林,食我桑黮,懷我好音。”鄭玄箋:“言鴞恒惡鳴,今來止於泮水之木上,食其桑黮。為此之故,故改其鳴,歸就我以善音。喻人感於恩則化也。”後用“泮林革音”比喻在好的影響感化下而改變舊習性。

(8)跫然足音:跫:腳步聲。原指長期住在荒涼寂寞的地方,對別人的突然來訪感到欣悅。後常比喻難得的來客。

(9)繞梁之音:形容歌聲美妙動聽,長久留在人們耳中。參見“餘音繞梁”。

(10)水月觀音:佛經謂觀音菩薩有三十三個不同形象的法身,畫作觀水中月影狀的稱水月觀音。見《法華經·普門品》。後用以喻人物儀容清俊秀逸。

(11)桑間之音:指淫靡的音樂。

(12)笙磬同音:比喻人事協調,關系和睦。

(13)亡國之音:原指國傢將亡,人民困苦,因此音樂也多表現為哀思的曲調,後多指頹靡淫蕩的歌曲。

(14)弦外有音:比喻話語中另有間接透露、沒有明說的意思。

(15)弦外之音:原指音樂的餘音。比喻言外之意,即在話裡間接透露,而不是明說出來的意思。

(16)一口同音:猶言眾口一詞。

(17)一槌定音:見“一錘定音”。

(18)異口同音:不同人說同樣的話,形容看法、意見完全一致。

(19)一錘定音:比喻做事幹脆,說了算數。

(20)眾啄同音:猶眾口一詞。所有的人都說同樣的話。

(21)正聲雅音:純正優雅的音樂。

(22)正始之音:①指魏晉玄談風氣。出現於三國魏正始年間。當時以何晏、王弼為首,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傢經義,談玄析理,放達不羈;名土風流,盛於洛下,世稱“正始之音”。②指純正的樂聲。

(23)鄭衛之音:鄭衛:指春秋時的鄭國和衛國。指春秋戰國時鄭、衛等國的民間音樂。

(24)梵唄圓音:梵:清凈;唄:佛教的贊歌;圓:圓通。誦佛教經典,唱佛教贊歌,講佛教教義。指舉行法會

(25)佛旨綸音:綸音:皇帝的詔令。菩薩的旨意,皇帝的詔令。指必須遵行的號令

(26)甘酒嗜音:甘:嗜好。嗜好喝酒和音樂。形容隻顧酒色享樂

(27)空谷跫音:跫:腳踏地的聲音。在寂靜的山谷裡聽到腳步聲。比喻極難得到音信、言論

(28)濮上之音:濮上:古地名。靡靡之音

(29)青鳥傳音:青鳥:傳說中西王母娘娘的神鳥。指使者傳遞信息

(30)絲竹之音:絲竹:弦樂和管樂,泛指音樂。指音樂的聲音

(31)絲竹八音:絲竹:弦樂和管樂,泛指音樂;八音:金、石、絲、木、竹、匏、土、革等八種樂器。指音樂

(32)瘏口嘵音:猶言舌敝唇焦。形容說話之多,費盡口舌。

(33)下裡巴音:下裡:鄉裡;巴:古國名,在今川東一帶。原指戰國時代楚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歌曲。比喻通俗的文學藝術

(34)弦外遺音:弦:樂器上用以發音的絲線、銅絲或鋼絲。言外之意。比喻話語中另有間接透露、沒有明說的意思

(35)弦歌之音:弦歌:弦樂。彈琴和唱歌的聲音。泛指教學活動

(36)笑貌聲音:笑貌:表情;聲音:談吐。指人的言談、態度等

(37)佇候佳音:佇:久立而等待。久久站著等候好的消息

  • 【相關內容】
  • 第四個字是諾的成語
  • 第四個字是鹽的成語
  • 芬的成語
  • 第三個字是復的成語
  • 敬字開頭的成語
  • 削字開頭的成語
  • 第四個字是音的成語
  • 第四個字是虛的成語
  • 第二個字是棺的成語
  • 歸字開頭的成語
  • 鼓字開頭的成語
  • 臆的成語
  • 笨的成語
  • 第二個字是格的成語
  • 斧的成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