模棱兩可成語故事_成語“模棱兩可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拼音】模棱兩可móléngliǎngkě
【釋義】模棱:含糊,不明確;兩可:可以這樣,也可以那樣。指不表明明確態度,或沒有一定主張,形容對事情雙方不置可否
【主人公】蘇味道
【近義詞】不置可否、模棱兩端
【反義詞】旗幟鮮明、胸有成竹、毋庸置疑
【出處】《明史·餘珊傳》:“堅白異同,模棱兩可,是蓋大奸似忠,大詐似信。”

【成語故事】

唐朝前期著名詩人蘇味道,仕途順利,官運亨通,僅做宰相前後長達數年之久。但他在位並沒做出什麼突出成績來。他老於世故,處事圓滑,他常對人說:“處事不欲決斷明白,若有錯誤,必貽咎譴,但模稜(léng)(同棱)以持兩端可矣。”意思是:處理事情,不要決斷得太清楚,太明白,要是這樣處理錯了,必會遭到追究和指責。隻要模棱兩可,哪邊都抓不著(小辮子)就行了。當時,人們根據他這種為人處世的特點,給他取了一個綽號,叫“蘇模稜”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