騎虎難下成語故事_成語“騎虎難下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
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騎上虎身,很難下來。

【用法】
用來比喻做事中途遇到困難,迫於形勢而又無法中止。

【出處】
這則成語出自《晉書·溫嶠傳》:“今之事勢,義無旋踵,騎猛獸安所中下哉!”

【成語故事】

晉成帝咸和三年(公元328年),歷陽守將蘇峻和壽春守將祖約,打著誅殺輔佐成帝的中書令庾信的旗號,率軍攻打京城建康。在這危急時刻,江州刺史溫嶠挺身而出,聯合逃亡到他那裡的庾信,共同推舉征西大將荊州刺史陶侃為首領,共伐叛軍。可是,叛軍人多勢眾,又挾持了皇帝,陶侃一連打了幾個敗仗,最後,連糧草也發生了困難。這時,陶侃心中萌生畏懼,便責備溫嶠說:“起兵時,您說您那裡兵多將廣,糧草充足,隻要我出來當個盟主就行了。可現在將在哪裡,糧又在哪裡?如果糧食再不能及時補給,我隻能率部回營了,等以後糧草齊了再打吧!”溫嶠不以為然:“您的看法不對,戰勝叛軍的關鍵在於精誠團結。當年劉秀、曹操之所以能以少勝多,正因為他們是正義之師。蘇峻、祖約之流有勇無謀,欺世盜名,我們一定能打敗他們。現在皇上蒙難,國傢危在旦夕,我們決不能半途而廢。您好比騎在猛獸背上,不打死它,怎麼能下來呢?您現在若撤軍,一定會影響士氣。”陶侃聽從了他的建議,堅定信心,最終取得了勝利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