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匡天下成語故事_成語“一匡天下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匡:匡正,改正。糾正混亂局勢,使天下安定下來。

【出處】春秋·孔丘弟子《論語·憲問》。

公子糾和公子小白是春秋時齊襄公的兩個兄弟。當時輔佐公子糾的是管仲;輔佐公子小白的是鮑叔牙。管仲和鮑叔牙是好朋友。公元前686年,齊襄公不幸死於內亂之中。

兩位公子聽到齊襄公被殺的消息,都心急火燎地趕回齊國爭奪國君的位子。管仲對公子糾說:“公子小白在莒國,離齊國很近,萬一讓他先進了齊國,事情也就麻煩了,請公子允許我先帶一支人馬去截住他。”

果然不出管仲所料,公子小白正匆匆忙忙地往齊國趕。路上,遇到管仲的阻撓。管仲張弓搭箭,瞄準公子小白射去,隻見公子小白大叫一聲,倒在車裡。管仲以為公子小白已被射死,就不慌不忙地護送公子糾返回齊國。他哪裡知道,他射中的隻不過是公子小白的鉤帶罷了。待到公子糾等人興沖沖進入齊國國境的時候,公子小白早已當上了齊國國君,也就是歷史上的齊桓公。

齊桓公即位後,下令殺死了公子糾。管仲經鮑叔牙的舉薦,加之齊桓公寬大為懷,不計前嫌,竟委以他掌管國政的重任。

管仲盡心盡職地輔助齊桓公治理國傢,齊國變得越來越富強了。

這時候,管仲又替齊桓公出主意,讓他借周天子的名義,向各諸侯國發號施令,代替周天子召開諸侯國的會議;若有不聽從的,就打著周天子的旗號去討伐。這樣一來,齊桓公就成了霸主,各諸侯國紛紛向齊國進貢,齊國成了當時最強大的國傢。

有一次,孔子與他的弟子子路、子貢談起了管仲,師生雙方各抒己見,褒貶不一。

子路說:“齊桓公殺死了他的哥哥公子糾,公子糾的師傅管仲卻活下來了,如此看來,管仲怕不能算有仁德吧?”

孔子說:“不能這麼看,管仲還是有仁德的,是他使齊國強大起來的。”

子貢提出異議:“管仲怎麼能算仁人呢?公子糾被齊桓公殺了,作為師傅的管仲按禮節按情理都應該以身殉難,可他非但不死,反而去輔佐仇人,對齊桓公忠心耿耿,這能叫‘仁’嗎?”

孔子耐心地解釋說:“看一個人,僅僅盯住他的小節是不行的。你們好好想一想,假如沒有管仲,齊國會強盛起來嗎?管仲輔佐齊桓公,使他稱霸於諸候,一匡天下,老百姓不是因此也受益了嗎?”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