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強中幹成語故事_成語“外強中幹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拼音】外強中幹wàiqiángzhōnggān
【釋義】幹:枯竭。形容外表強壯,內裡空虛。
【出處】先秦·左丘明《左傳·僖公十五年》:“外強中幹,進退不可,周旋不能。”
【主人公】
【近義詞】外剛內柔、外方內圓
【反義詞】外柔內剛、外圓內方

【成語故事】

秦國和晉國之間發生了戰爭,晉惠公要使用鄭國贈送的馬來駕車。大臣慶鄭勸告惠公說:“自古以來,打仗時都要用本國的好馬,因為它土生土長,熟悉道路,聽從使喚。用外國的馬,不好駕馭(控制),一遇到意外,就會亂踢亂叫。而且這種馬外表看起來好像很強壯,實際上並沒有什麼能耐(原文是‘外強中幹’),怎麼能作戰呢?”但是惠公沒有聽從慶鄭的勸說。

戰鬥打響後,晉國的車馬便亂跑一氣,很快陷入泥濘,進退不得。結果被秦軍打得大敗,晉惠公也被秦軍活捉了。

慶鄭所說的“外強中幹”這句話,後來就成了成語。“外”是外表,表面;“中”是中間,內部;“幹”是幹枯、空虛。用來形容外表強大、實際上內部力量空虛。

和這近似的成語有“色厲內荏”。“色”是臉上的神色;“厲”是兇猛;“荏”是軟弱。這句成語是說外表強硬而內心膽怯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