動輒得咎成語故事_成語“動輒得咎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比喻做事往往會獲罪或遭人責難。

【出處】唐·韓愈《進學解》。

韓愈是唐朝傑出的散文傢,他才學甚高,24歲中進士,由於他剛正不阿,對宦官利用“宮市”而壓榨百姓的事看不過眼而上書皇帝,哪裡知道後果是被貶到連陽山做縣令。

後來唐德宗死了,唐順宗繼位,韓愈才被調回京城,擔任吏部員外郎之職。但好景不長,不久又被貶為國子監博士。韓愈自視才高,卻屢遭貶謫,心中十分鬱悶,於是便寫了一篇《進學解》。文中有一段大意是:“國子博士來到太學,勉勵全體學員努力上進,不要荒廢學業。因為現在的執政者都是選賢任能、公正無私的人。所以隻要自己有真才實學,不怕沒人賞識提拔。”

這話還沒讀完,學員中爆發出一陣哄笑,有人站出來說:“博士先生,你這是在騙人!我們跟先生學習了這麼多年,深知先生學問淵博,文才蓋世,但先生為什麼往往動輒得咎呢?”

韓愈無奈卻不失幽默地回答道:“我雖然屢遭貶職,但最終還是一個博士而沒有落到市井,不也是很好嗎?”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