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:

不燃官燭成語故事_成語“不燃官燭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北堂書鈔》卷三十八引吳·謝承《後漢書》 東漢時期,有一個人叫巴隻,他曾任揚州刺史。 巴隻為官清廉,品格端方,從來不願意占公傢一點便宜,將公傢與私人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。他當官時,從來不將妻室兒女接至任所。他的日常開支嚴格限制在自已的俸祿之內。他做官時,晚上若有私人的客人來訪。他寧願與客人坐在黑暗之中交談,也不點官傢一支蠟燭。 後人用此典形容地方官吏清正廉潔。

以訛傳訛成語故事_成語“以訛傳訛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紅樓夢》第五十一回:這兩件事雖無考,古往今來,以訛傳訛,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這些來以愚人。 一天,李紈、湘雲、寶釵、寶琴、黛玉、寶玉等在一起做燈謎兒玩耍。李紈先說道:“我編了個《四書》上的,即‘觀音未有世傢傳’,打《四書》一句,請大傢猜一猜。”黛玉笑道:“我猜罷。可是‘雖善無征’?”眾人笑道,猜對了。李紈又說道:“紋兒編了一個是‘水向石邊流出冷’,打一古人名。”探春笑笑說:“是山濤吧?”李紈說:“猜得對。”寶釵聽了後說道:“這些雖然很好,但不合老太太的意,不如做些淺近的,大傢雅俗共賞才好。”湘雲想了一想,笑道:“我編了一支‘點絳唇’,卻真個是俗物,你們猜猜。”說著,便念道:“溪壑分離,紅塵遊戲,真何趣?名利猶虛,後事終難繼。”眾人聽後都不解。寶玉想了半天說:“必定是耍的猴兒。”湘雲笑道:“正是這個。”眾人問:“那末一句怎麼解釋?”湘雲回答說:“猴兒不是剁了尾巴的麼?”眾人聽了,都大笑起來。 大傢笑過之後,李紈說:“昨天聽薛姨媽說寶琴妹妹見的世面多,走的道路遠,詩又做得好,請她編幾個謎語兒讓大傢猜猜。”過了一會兒,寶琴笑笑說:“我走的地方不少,現挑了十個地方的古跡,做了十首懷古詩,每首詩暗隱俗物一件,請姐姐們猜一猜。”寶琴把詩寫出來後,大傢都爭著看。看畢,大傢都稱奇道妙。寶釵道:“這十首詩,前八首都是史鑒上有據的,後兩首卻無從考查,是不是另做兩首。”黛玉馬上接口道:“後兩首詩史鑒上無據何妨?寶姐姐太膠柱鼓瑟了。”李紈也接著說:“這兩件事無古稽考不要緊,古往今來,以訛傳訛者甚多,隻管留著。”對後兩首所隱之物,大傢猜了半天都沒有猜著。 後人用“以訛傳訛”(訛:謬誤)表示把本來不正確的話又妄傳開去。

不怕官,隻怕管成語故事_成語“不怕官,隻怕管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醒世恒言》二六:俗諺有雲:不怕官,隻怕管。豈是我管不著你,一些兒不怕我了。 有個名叫王進的東京八十萬禁衛軍拳棒教頭,他的父親曾經和小流氓高俅比棒,隻一棒就把高俅打翻在地,將息了幾個月才能走動,因此高俅懷恨在心。十幾年過去了,王進的爸爸早已去世,那高俅卻因會踢球得宋徽宗賞識,一路升官升到殿帥府太尉(禁衛元帥),第一天上任,便發現王進請病假在傢未來參見,大怒,著人將王進拿來,問道:“這廝是都軍教頭王升的兒子?”王進稟道:“小人便是。”高俅喝道:“你爺是街市上使花棒賣藥的,你省的什麼武藝?前官沒眼,參你做個教頭,如何敢小覷我,不伏俺點視,推病在傢,安閑快樂?”王進告道:“小人怎敢,其實患病未愈。”高太尉罵道:“賊配軍,你既害病,如何來得?”王進又告道:“太尉呼喚,不敢不來!”高太尉大怒,喝令左右拿下,“加力與我打這廝!”眾多牙將都是和王進好的,隻得告道:“今日太尉上任,好日頭,權免此人這一次。”高太尉喝道:“你這賊配軍,且看眾將之面,饒恕你今日,明日卻和你理會。”王進謝罪罷,抬頭看了,認得是高俅。出得衙門嘆口氣道:“俺的性命今番難保了。俺道甚麼高殿帥,卻原來正是高俅。他今番發跡,正待要報仇。我不想正屬他管。自古道:‘不怕官,隻怕管’,俺如何與他爭得?怎生奈何是好?”———回傢後,連夜帶了老母,投奔邊鎮延安府去了。 後人用“不怕官,隻怕管”的這個典故,道出了封建社會塔形政權結構中,上級欺壓下級,無法無天的人際關系。

五馬分屍成語故事_成語“五馬分屍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戰國策·秦策》:衛鞅亡魏入秦,孝公以為相,封之於商,號曰商君。……孝公行之八年,疾且不起,欲傳商君,辭不受。孝公已死,惠王代後,執政有頃,商君告歸。……商君歸還,惠王車裂之。 秦孝公一見衛鞅得了西河,打了個大勝仗,就封他為侯,把商於(在河南省淅川縣西)一帶十五座城封給他,稱他為商君。衛鞅就叫商鞅了。 商鞅謝恩回來,非常得意。傢臣們和親友們都向他慶賀。有的說,秦國能夠這麼富強,全是他的功勞;有的說,他是自古以來最出名的改革傢;有的說,他改變了土地制度,真了不起;有的說,他壓住了貴族,實行連坐法,哪一件不是大事情。大夥兒你一言、我一語,說得商鞅心裡挺舒服。他挺自傲地問他們:“我比五羊皮大夫怎麼樣?”大夥兒都奉承著他,說:“他哪兒比得上你呢?”其中有位門客,叫趙良,聽了這些話,實在忍不住了,大聲地說:“你們都在商君門下吃飯,怎麼不替他擔點心事,反倒胡說八道,一味地奉承他!”大夥兒聽了,不敢出聲。商君有點不高興,在他發光的臉上浮上一層怒氣,問他:“先生有什麼話要說?”趙良說:“您要知道一千個人瞎稱贊,不如一個人說真話。要是您不見怪的話,我就說給您聽聽。”商鞅挺會攏絡門客,立刻改了樣兒,挺恭敬地說:“俗語說,‘良藥苦口’,請先生指教。” 趙良一想,要說就說個透,要罵就罵個夠。他挺鄭重地對商鞅說:“您說起五羊皮大夫,我就把他跟您來比一下吧。百裡奚在楚國給人看牛,秦穆公知道了,想盡法子,請他來當相國。您呢?三番兩次地托個小人景監給您介紹。百裡奚得到了秦穆公的信任,就推薦別人。百裡奚當了六七年相國,一連三次平定晉國的內亂,中原諸侯個個佩服,西方的小國都來歸附。您呢?冤了朋友,奪了西河,隻講武力,不顧信義,誰還能誠心誠意地相信您?百裡奚處處替老百姓著想,減輕兵役,不亂用刑罰,叫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。您呢?把老百姓當作奴隸,拿最嚴厲的刑罰管理老百姓。百裡奚自己平時生活非常儉樸,出去的時候不用車馬,夏天在太陽底下走,也不打傘。您呢?每逢出去的時候,車馬幾十輛衛兵一大隊,前呼後擁,嚇得老百姓來不及躲。百裡奚一死,全國男男女女痛哭流涕,好像死了自己的父親。您呢?把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割了鼻子,在太師公孫賈臉上刺了字,一天之中殺了七百多人,連渭河的水都變紅了。上上下下,哪一個不恨您,說句不中聽的話,他們恨不得您早點死呢。別人一味地奉承,我可真替您擔心哪。”

心勞日拙成語故事_成語“心勞日拙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諧語》:蘇曰:貧傢無闊藁薦,與其露足,寧且露手。佯謂人曰:“君觀吾儕,有頃刻離筆硯者乎?至於困睡,指猶似筆也。”小兒子不曉事,人問:“每夜何所蓋?”輒答雲:“蓋藁薦。”嫌其太陋,撻而戒之曰:“後有問者,但雲蓋被。”一日,出見客,而薦草掛須上,兒從後呼曰:“且除面上被!”──所謂“作偽心勞日拙”者也。 蘇東坡說:有一個貧窮漢,夜裡睡覺連一領寬闊的草墊席子都沒有。他想,與其露著腳,還不如露著手,便假裝對人們說:“您看我們,有一時一刻離開筆硯的時候嗎?即使在睡覺的時候,我們的手指也還像筆一樣露在外頭。” 貧窮漢有個兒子不懂事。人們問他:“你們傢每天夜裡蓋什麼睡覺呀?”他立刻回答說:“蓋草墊席子。”貧窮漢嫌太寒傖,就把孩子打了一頓,又告訴他說:“以後如有人再問你,就說是‘蓋被子’!” 有一天,貧窮漢出外會見客人,有一根墊席的茅草掛在他的胡子上。兒子急忙跟在身後呼叫著說:“趕快把你臉上的被子拿下來!”──這就是所謂“作偽心勞日拙”的例證呀。

牛尾貍成語故事_成語“牛尾貍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燕書》:趙山之中……牛尾貍亦產焉。貍矼與肉間錯,味旨甚。當林實秋肥,貍裡飫之,其毛澤澤。貍自料為人所忌,穴山為宮,樹石為棚,聚籜為墉,晝伏夜動,無隙可尋。老獵師嗾犬蹤跡之,毀棚壞墉,而煙其宮。貍不能煙也,閉目冒火出,犬隨斃之。 在趙山裡,也生產一種牛尾貍。貍子的脂肪和肉交錯相間,味甚甘美。當群樹的果實在秋天成熟得肥美了,貍子吃得飽飽的,它的羽毛光滑潤澤,非常好看。貍子自己料想會被人們所忌妒,便尋找一個山洞為屋,豎起石頭搭成棚子,聚斂一些竹葉堵在洞口當作垣墻,白天埋伏在窩裡,黑夜出來尋找食物,讓人們無隙可尋。 有一個經驗豐富的老獵師,他讓獵狗按著貍子的腳印追蹤跟來,搗毀了它的棚子,踏壞了它的垣墻,點起火來用煙熏它的窩。貍抵不住煙嗆,閉起眼睛冒著火苗沖了出去,獵狗便跟在後面把它咬死了。 後人用這則寓言說明這樣一個道理:貍子無罪而見禍,是由於它的“與肉間錯,味旨甚”;還由於它的羽毛澤澤,並且“為人所忌”。作者說:“匹夫無罪,懷璧其罪”;“人以為無辜,殊不知從已召也。”這隻說出了一面的道理,且容易為剝削、掠奪者作辯護。勞動人民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,能因他們創造了物質財富而成為“從已召”的“罪人”嗎?相反,倒是那些飽食終日、無所用心,驕奢淫逸、攘奪無厭的剝削階級,才是不勞而獲的真正罪人。這是寓言從反面給我們的啟發。

牛聯宗成語故事_成語“牛聯宗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笑林廣記》:牛郎以金錢萬緡,載牛背,送到鬥牛官交納。牛忽逃逸下界,自顧形穢,不堪露俗;因思背上物頗多,不難連宗華族,誇耀鄉裡。遂往東海謁麒麟,告以意。麟曰:“予之角,予之趾,公子公族,豈汝觸墻蠢物能混我公類乎?”叱之去。又詣西域青獅子,未及通謁,獅見其狀醜劣不堪,大聲一吼,遺臭滿地,逃之荒野,無所適從。忽憶蘆上長耳公,有同車之誼,往求之。長耳公曰:“南山有金錢豹者,雖托名霧隱,卻廣交遊,仆願為介。”遂同詣南山。長耳公見金錢豹,道牛之誠,稱牛之可。豹初拒之,繼見其背上物,笑曰:“相君之背,尚可聯宗。且我傢所以稱豹變者,亦因在背上有金錢文耳,若雖無文,尚可以人力為之。”取其金錢,分皮上毛,編成文芒,異色斑斕,金光閃爍,迥異常牛;與資郎納官捐職,頓換頭銜者無異焉。長耳公熟視笑曰:“一破慳囊,便成俊物,即介葛盧來,亦聞聲莫辯矣!”遂別去。豹自此引為同譜,而牛亦掉尾自雄。未匝旬,金錢盡脫,皮毛如舊。豹怒曰:“如此醜態,玷我華宗!”喧逐之。牛狂窘無措,仍投鬥牛宮來,牛郎以鞭捶其背,詰其金錢何在?牛具以告。牛郎曰:“蠢哉畜類!若輩所願與汝聯宗者,緣汝有金錢耳!一旦錢盡,豈肯引泥塗中物為祖若父子之異子孫哉?索其鼻,系諸牢後,人遂以“牢”名之。 牛郎用一萬緡金錢,馱在牛背上,送鬥牛宮去交納。牛突然逃跑到下界,看著自己的相貌很污穢,對庸俗秉性頗感難堪,因而想到背上馱著的金錢多,跟豪門貴族之傢連宗是不困難的,也可借此誇耀鄉裡。就去東海求見麒麟,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它。麒麟說:“我的角,我的足,都和諸侯同族,難道能讓你這樣一頭碰墻的笨蛋和我這公族相混同嗎?”就把牛喝叱跑了。 牛又到西域去見青獅子,還沒等通報進見,獅子見它奇形怪狀,難以容忍,就大吼一聲,嚇得牛拉了滿地臭屎,逃到荒野裡去,不知道怎麼辦才好。牛忽然想起住在蘆上的長耳公,過去曾有共同拉車的交情,就去求它。長耳公說:“南山有一頭金錢豹,雖然名義上托作隱士,但交遊甚廣,我願替你作介紹。”就一同去南山。長耳公看見了金錢豹,拚命說牛的誠意,誇牛的好處。豹子開始拒絕,後來看見牛背上馱的金錢,就笑著說:“看見你的背,還可聯宗。而且我傢之所以稱為豹變的,也是因為背上有金錢花紋呀!您雖沒有花紋,還可用人力去創造嘛!”取下牛背上的金錢,分開皮上的毛,用錢編成光彩的花紋,五色燦爛,金光閃耀,簡直是異乎尋常的牛了;這與富有人出錢捐官、頓時換了頭銜並沒有什麼兩樣。長耳公註目細看,笑著說:“一破錢口袋,就成了俊美的動物,即使請介葛盧來,也聽聲辯認不清了!”說罷就辭別而去。 從此以後,豹子便把牛引作同宗同譜,而牛也搖擺著尾巴自鳴得意。但是,沒過十天,牛身上的金錢全都脫落了,皮毛仍舊像從前一樣。豹子大怒道:“像這種醜惡的形態,玷污了我傢的華宗!”立即把牛叱逐出去了。

夫人屬牛成語故事_成語“夫人屬牛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笑得好》:一官壽誕,裡民聞其屬鼠,因而公湊黃金鑄一鼠,呈送祝壽。官見而大喜,謂眾裡民曰:“汝等可知道我夫人生日隻在目下,千萬記著夫人是屬牛的,更要厚重實惠些。但牛肚裡切不可鑄空的。” 一個縣官要過生日了。當地的人聽說他屬鼠,就一塊湊了一些黃金鑄了一隻老鼠拿去祝壽。縣官看見了非常高興,對他們說:“你們可知道我的夫人馬上也要過生日了,一定要記住她是屬牛的。你們送的禮一定要更加厚重實惠一些,切記牛肚子裡千萬不要鑄成空心的。” 這則寓言是根據馮夢龍《笑府》中同一故事改寫的。它既諷刺了官府的貪得無厭,也嘲笑了下屬的吹牛拍馬。

不見可欲,使心不亂成語故事_成語“不見可欲,使心不亂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老子》三:不見可欲,使心不亂。是以聖人之治也,虛其心腹,弱其志,強其胃,恒使民無知無欲也。 唐朝天寶年間,長安一士人名房德,生得偉岸豐軀,傢貧落魄,全虧妻子貝氏紡織度日。貝氏小傢子出身,器量窄,嘴頭子刀一般快,因此房德怕她。這一日房德出門,忽地遇一陣風雨,房德衣衫破舊,長了一身寒栗子,隻得奔到一古寺中避雨。卻見墻上畫了一隻禽鳥,翎毛、翅膀丶足兒、尾兒件件都有,單單不畫鳥頭。房德心想:“常聞人說:‘畫鳥先畫頭’,畫法怎地不同?”乃向和尚借筆,把鳥頭畫出。剛畫完,一漢子便來邀他出門,直到樂遊原旁一座房裡,裡面走出十四五個漢子,一起向房德拜伏在地,歡喜曰:“我等乃江湖上豪傑,俱是一勇之夫,故此對天禱告,遣個足智多謀的人,畫足鳥頭,便讓他做大哥。今天幸遇秀才這般魁偉,正是真命寨主了。”便奉上錦衣、新靴,宰豬殺羊,祭神擺席,不由房德推辭。古語雲:“不見可欲,使心不亂”,房德本是貧士,便想:“如今賄賂公行,不知埋沒多少高才,便依他們胡做一場,也落得半世快活。”酒後已是初更天氣,便率眾人去延平門外王傢打劫。王傢有敵國之富,防衛健兒有三十來人,加以莊子前後住莊客甚多,這夥人晦氣撞在網裡,終被打翻數人,房德亦在數內。是時縣尉乃李勉,他見房德系初犯,且又系落魄秀才,憐其才貌,便囑獄吏王太私下將其放脫。房德一徑逃往范陽,投奔安祿山。安祿山久蓄叛志,見房德有才,竟放他做了柏鄉縣令。 李勉因放走房德,被參“瀆職”,罷官為民。他原是個清官,居傢二年貧困益甚,乃離傢往河北訪友,途經柏鄉縣恰遇房德。房德大喜,乃邀入縣衙,並與貝氏商量:怎地厚贈報恩。那貝氏道:“今若報得薄了,他翻過臉來將舊事和盤托出,你性命難保。報得厚了,做下例子,時時來取索,稍不滿欲,必然又揭舊案。自古有言:大恩不報。況且他口如不嚴,被人知你強盜出身,禍患無窮,不如差人將他刺死,永絕後患。”那房德原來就怕老婆,見她說得有理,便派人去刺殺李勉。誰知這刺客竟是一個大俠士,訪知李勉是個清官,又訪知李勉義釋房德的經過,今見房德反而恩將仇報,如何肯為他去刺殺李勉?於是反戈一擊,殺了房德夫妻,飄然而去。 後人用“不見可欲,使心不亂”這個典故比喻看不見能夠引起欲念的東西,心就不會亂。

手忙腳亂成語故事_成語“手忙腳亂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朱子語類·學》:今亦何所迫切,而手忙腳亂,一至於此耶!又見《元曲選·百花亭》:是得手忙腳亂緊收拾,意急心慌沒整理。 北宋時河南洛陽有個賀媽媽,她生了個女兒名叫賀憐憐。憐憐成人之後,人品俊秀,聰敏過人。 有年清明時節,母女倆出外踏青,在百花亭與汴梁才子王渙邂逅相逢。兩人相遇,一見傾心,就訂為婚姻。 不久,王渙來到賀傢與賀憐憐結為親眷。常言道:久住令人賤,貧來親也疏。賀媽媽見王渙久住傢中,又是一個窮秀才,便把王渙驅逐出門,並將其女憐憐另嫁給種師道手下一個軍需官高常彬。從此,賀憐憐被高常彬關在承天寺內,不得與王渙相見。王渙與憐憐情意纏綿,怎忍分離!王渙為了見到憐憐,隻得扮做賣查梨的混進承天寺。兩人相見,傾訴衷腸,談得格外親熱。正在這時,高常彬回來了,丫環連忙報知憐憐。王渙聽說高常彬回來了,不覺大吃一驚道:“是得手忙腳亂緊收拾,意急心慌沒整理。”高常彬聞聲則問:“誰人在此,好無禮呀!”王渙心想:“可正是船到江心補漏遲,隻看我魄散魂飛。我則索向前來陪著笑顏賣查梨。”他打定主意,連忙高聲叫道:“賣查梨啊!”高常彬醉意蒙地吆喝道:“滾出去!老子不買查梨。”

亡國怨祝成語故事_成語“亡國怨祝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論衡·解除》:晉中行寅將亡,召其太祝,欲加罪焉。曰:“子為我祀,犧牲不肥澤也,且齋戒不敬也,使吾亡國,何也?”祝簡對曰:“昔日吾先君中行密子,有車十乘,不憂其薄也,憂德義之不足也;今主君有革車百乘,不憂義之薄也,惟患車之不足也。夫船車飭則賦斂厚,賦斂厚,則民謗詛。君茍以祀為有益於國乎?詛亦將為亡矣!一人祝之,一國詛之,一祝不勝萬詛,國亡不亦宜乎?祝其何罪?”中行子乃慚。 晉國的中行寅,在傢族大難當頭的時候,召來掌管祭祀的太祝,想問罪處治。 他質問道:“你為我祭祀,想必是供神的三牲祭品不肥美,齋戒的心境不虔誠,以致激怒了鬼神,使我們傢族處於滅亡的境地。你為什麼要這樣?” 太祝簡回答說:“當年我們的先君中行密子,僅有車十乘,但他並不嫌少,每天思慮的是修養德行,崇尚正義,唯恐有所過失。而現在您已擁有兵車百乘,卻不考慮修養德行,隻嫌兵車不足。要知道濫造戰船兵車,窮兵黷武,勢必加重對百姓的征斂;賦稅徭役過重,必然招致百姓的怨恨和責罵。您難道真以為祈禱上天會造福傢族嗎?民怨沸騰,人心背離就會滅亡!而且您想我一人為您祝福,而舉國上下卻在詛咒您,一口稱頌難平萬眾怨恨,您的傢族將亡不是很自然的事嗎?我又有什麼罪呢?”

三傢滅智成語故事_成語“三傢滅智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史記·趙世傢》:三國攻晉陽,歲餘,引汾水灌其城,城不浸者三版。……乃夜使相張孟同私於韓、魏。韓、魏與合謀,以三月丙戌,三國反滅知氏,共分其地。 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一先一後起來的時候,中原諸侯非常衰弱。因此,黃池大會,夫差當上了霸主;徐州大會,勾踐當上了霸主。可是中原諸侯越是衰弱下去,大夫的勢力越發大了起來。那時候,魯國的“三桓”把持著魯國的大權;齊國的田恒(就是陳恒)把持著齊國的大權;晉國的“六卿”把持著晉國的大權。這三國的君主全成了掛名的國君。黃池大會之後,田恒殺了齊簡公,滅了鮑傢、晏傢、高傢、國傢,把齊國的土地從平安以東都作為他自己的封邑,齊國的大權全把持在他自己手裡。晉國的六卿眼見田恒殺了國君,滅了各大傢族,還得到了齊國人的擁護,他們也就自己並吞起來了。 晉國的“六卿”亂七八糟地混戰了一陣。末了,范樂和中行氏給人傢打敗了,晉國的大權可就歸了四傢,就是:智傢、越傢、魏傢、韓傢。這四傢暗地裡把范樂和中行氏兩傢土地分了,晉出公(晉定公的兒子)挺生氣。他以為范氏和中行氏既然滅了,那兩傢的土地按理應當歸還公傢,怎麼能讓四傢大夫自己分了呢?他就背地裡派人去約齊國和魯國一起來征伐那四傢。那時候各國的大夫占有著大量的土地,直接剝削農民的勞動,勢力超過國君,而且農民在他們的手底下比在國君的直接統治下日子好過一些,壓迫和剝削也輕一些,有不少人因為受不了國君的壓迫和虐待,情願逃到大夫的封地裡去做農奴或佃農的。各國的大夫為了保持自己的勢力,國內對老百姓作了一些讓步,讓他們的生活能好一些,國外都跟別國的大夫連成一氣。齊國的田傢和魯國的三傢反倒把晉出公的計劃向晉公的智傢泄了底。智傢得到了這個消息就在公元前四五八年(周貞定王十一年)跟那三傢一塊兒對付晉出公。晉出公自討苦吃,隻好逃到別國去了。不料他死在路上,四傢就把晉昭公的曾孫拉出來當個掛名的國君,就是晉哀公。 晉國的四傢———智伯瑤、趙襄子無恤、魏桓子駒、韓康子虎———之中,要數智伯瑤的勢力最大。他對趙、魏、韓三傢說:“晉國素來是中原的霸主,沒想到在黃池大會上,趙鞅讓吳國占了先,在徐州大會上又讓越國占了先。這是咱們的恥辱。如今隻要能夠把越國打敗,晉國仍然能夠當上霸主。我主張每傢大夫拿出一百裡的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傢。這樣,公傢增加了收入,才能夠有實力。”這三傢大夫早就知道智伯存心不良,他是想獨吞晉國。他所說的“公傢”其實就是“智傢”。可是他們三傢心不齊,沒法跟智伯鬧別扭。智伯派人向韓康子虎要一百裡的土地和戶口,韓康子虎如數交割了。智伯派人向魏桓子駒要一百裡的土地和戶口,魏桓子駒也如數交割了。智伯就這麼增加了二百裡的土地和戶口。跟著他又派人去找趙襄子無恤要一百裡的土地和戶口。趙襄子無恤可不答應。他說:“土地是先人的產業,我哪兒能隨便送給別人呢?韓傢、魏傢他們願意送,不關我的事;我可不行!”來人回去把趙襄子的話向智伯說了一遍。智伯氣得鼻子呼呼地響。他派韓、魏兩傢一塊兒發兵去打趙傢,還應許他們滅了趙傢之後,把趙傢的土地三傢平分。

小康大同成語故事_成語“小康大同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禮記·禮運》: 有一次,孔子參加當地的祭典禮,典禮結束後,他信步來到一座高臺上,舉目望去,隻見遠處霧茫茫的一片。這樣,他想到諸侯各國征戰不止,周王室日漸衰弱,禁不住發出長長的感嘆來。 他的學生言偃在一旁問道:“先生為什麼長籲短嘆?是不是為魯國的前途憂慮呢?” 孔子語重心長地說:“我沒有趕上堯、舜、禹的時代。那時,天地間的一切財物是大傢擁有,所選拔的官吏也是賢明有道德的人;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,講求信義和友誼,人們不像現在這樣,隻關心自己傢裡的人,而對別人傢的老人和孤兒寡母也一樣的關懷。那樣的社會真好啊!”

千裡無雞鳴成語故事_成語“千裡無雞鳴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曹操《蒿裡行》:白骨露於野,千裡無雞鳴。生民百遺一,念之斷人腸。 東漢末年,大軍閥、隴西豪強地主武裝集團的頭子董卓篡奪了漢王朝的軍政大權。關東各軍閥,推舉北方豪強地方的首腦袁紹為盟主,“聯合”起來討伐董卓。曹操為了統一全國,也參加了當時的討董聯軍。聯軍雖然組織起來了,但各地軍閥各懷異心,勾心鬥角,爭權奪利,根本無心討董。此後各軍閥間的矛盾日益激化,互相殘殺,連年混戰,使廣大人民慘遭浩劫,死屍遍野。曹操見此情景,便寫了一首反映這種現實的詩《蒿裡行》。詩曰: 白骨露於野, 千裡無雞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