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: 戰國

田忌賽馬成語故事_成語“田忌賽馬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戰國時,孫臏(bìn)和龐涓一起學習兵法,龐涓自知不如孫臏。後來龐涓當了魏惠王的將軍,執掌軍事大權,他就派人把孫臏騙到魏國來,砍去了他的雙腿,使他無臉見人。 齊國使者出訪魏國,了解到孫臏機智過人,通曉軍事,就將他悄悄帶到了齊國。 執掌齊國政權的田忌很欣賞孫臏的才幹,以貴賓的禮節加以接待。有一次,田忌與齊國公子比賽跑馬射箭。孫臏發現田忌的馬遠遠趕不上公子的馬,就對田忌說:“將軍有把握贏嗎?”田忌答道:“我缺乏好馬,怎麼會贏呢?”孫臏說:“將軍雖無好馬,但有智慧,憑智慧戰勝對方才是真正的勝利。”田忌一聽,感到有些糊塗,難道僅憑智慧就可以使馬一躍千裡?孫臏說:“將軍這次比賽,馬不如對方好,但箭法精於對方,如果賽馬能贏整個比賽就會獲勝。賽馬不是分成上、中、下三等馬進行嗎?將軍不妨以下等馬與對方的上等馬比,是輸;以上等馬與對方的中等馬比,是贏;以中等馬與對方的下等馬比,還是贏。二勝一負,勝利自然是將軍的。” 到了比賽這一天,雙方以千金作為賭註。田忌按照孫臏的主意去比賽,結果大獲全勝。從此,田忌對孫臏更加尊重,並把他推薦給齊威王,齊威王就任命他為軍師。

落入虎口成語故事_成語“落入虎口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戰國時期,秦昭王聽說齊國公子孟嘗君(任齊國相)賢明,便讓秦國的徑陽君入齊國為人質,並要求孟嘗君入秦。 孟嘗君答應秦國要求,準備到秦國去。勸阻他入秦的不下千人(孟嘗君好客,門下食客有三千人,多為他出主意,效力),可孟嘗君就是不聽。此時,遊說之士蘇秦求見孟嘗君。孟嘗君說:“人世間的說辭我全都聽過了,所未聽過的,隻是鬼神之事。”蘇秦說:“我這次來,本來就沒打算談人間的事,專為談鬼神事而來的。”於是孟嘗君召見了他。 蘇秦見到孟嘗君說:“我今天來的時候,渡過淄水河上岸時,聽到土偶和桃木偶兩人的一段對話。桃木偶人對土偶人說:‘你不過是河西岸的一堆泥土而已,人們用水調,把你捏制成人形。等到雨季到來,大雨傾盆,淄水泛濫猛漲而至河岸上,那時你就會殘破不堪了。’土偶說:‘你這話不對,我本來就是西岸上的泥土嘛,雨淋、水泡而散又成為泥土,仍歸西岸罷了。而你呢,本是東方的桃木,人們拿你砍削,雕刻而成了木偶人。如果雨季到來,下起瓢潑大雨,淄河水猛漲,漫上岸來,把你漂起來沖走,那時你漂泊不定,不知漂到什麼地方!’現在秦國是四境險要,各關口把守嚴密,而且秦兇殘如虎,如果您到秦國去,就會落入了虎口,能進卻很難有逃出的機會了。” 孟嘗君聽後,沉默了好久,終於取消了入秦的打算。

豚蹄攘田成語故事_成語“豚蹄攘田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淳於髡是戰國時齊國人。他善於詞令,博學多才,很受齊威王器重。 齊威王即位第八個年頭,楚國大舉兵侵入齊國。齊威王派淳於髡去趙國求救兵,並讓他帶上一百斤黃金和十輛車馬獻給趙王。淳於髡看了禮物,昂頭大笑不止,連系帽子的帶子都被笑斷了。齊王奇怪地問:“先生嫌禮品少了嗎?”他答道:1.凳怎敢嫌少!”威王又問:“那你發笑是什麼道理?”晃說:“我今天從東面來,看見路旁有一個人,正在設祭向神祈求田地豐收。他拿著一隻豬蹄和一壺酒,祈禱說:‘讓我那小土包上種的莊稼收獲滿筐滿籠的糧食吧,讓我那窪地裡種的谷物豐收裝滿車輛吧!保佑我所種的一切莊稼豐收,五谷裝滿我的房屋!’我看他用來祭神的東西少,而想得到的東西卻極多,所以我才覺得好笑。” 齊威王聽了他的故事,明白了他的用意,於是增加黃金一千錳、白璧十雙、馬車一百輛。淳於髡這才辭別威王去趙國。 到了趙國,趙王發精兵十萬,戰車千輛援救齊國。楚軍得知消息,連夜撤兵回楚去了。

蝸角虛名成語故事_成語“蝸角虛名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戰國時,魏惠王與齊國田侯牟結成聯盟。後來田侯牟背叛了盟約,魏惠王非常氣憤,打算派人去刺殺田侯牟,以此發泄心頭的憤怒。公孫衍(yǎn)聽說後對魏惠王說:“大王身為一國之君,卻采取一般百姓的報復手段,我真替大王感到慚愧。不如給我20萬甲兵,攻打齊國,活捉他的老百姓,搶走他們的牛羊,使田侯牟一想到此事就渾身冒汗。在此之後再攻占他的國傢,捉住他,鞭打他的背,折斷他的骨頭。” 季子在一旁聽了,恥笑說:“修築一道十丈高的城墻,已經築了七丈,又把它毀壞,豈不是有意勞累百姓嗎?魏國有七年不打仗了,這是一件好事,是大王立國之本。公孫衍這個搗蛋的人,無端挑動戰爭,大王不要聽他的。” 魏國朝廷的這場爭論,被一個叫惠子的人聽見了,他弄不清究竟采取哪一種方法才對,就請教一個叫戴晉人的讀書人。戴晉人先未直接回答他,而是說:“蝸牛的左角上有一個國傢叫觸氏,右角上有一個國傢叫蠻氏。有一次兩國為了爭奪地盤而發生戰爭,雙方大戰了半個月,死亡好幾萬,一時間弄得遍地都是屍體。後來觸氏國打勝,乘勝追擊,占領了蠻氏國不少的地方。” 惠子聽後,笑著說:“哎,你也太誇張了,世界上哪有這樣的事!”戴晉人解釋說:“事情雖然有些誇張,但道理是一樣的。蝸角兩國所爭奪的地盤,人類看到不過是針尖大;同樣,人類所爭奪的地盤,一個真正完美的人看來,也不過針尖大。他們完全是為了虛名在進行戰爭!”惠子佩服地說:“你的見解太新鮮了!”

每況愈下成語故事_成語“每況愈下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東郭子是戰國時人,他知道莊子很有學間,對“道”頗有研究,便去向他請教。一見到莊子,他就問:“您所說的‘道’到底存在於哪些地方呢?” 莊子答道:“我所說的‘道’到處都有,無所不在!’ 東郭子說:“還是請您說具體些,指明它到底在哪些地方吧!’ 莊子立刻答道:“在螞蟻洞穴裡!’

挾天子以令天下成語故事_成語“挾天子以令天下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戰國時,秦惠王想擴張地盤,但不知是進攻東面的韓國好,還是南面的蜀國好,因此,他征求大臣的意見,司馬錯說:“最好進攻蜀國。”張儀反對說:“不,應該進攻韓國。”秦惠王見二人意見分歧(qí),就說:“你們各自陳述理由吧!” 張儀首先上前說道:“韓國阻擋著秦國的東進道路,造成很大威脅。現在韓國政治混亂,軍隊士氣低落,正是進攻的機會。如果我們先和魏、楚聯合起來,瓜分掉韓國;然後乘勢占領洛陽,控制周朝的天子,這樣,我們就可以挾持周天子命令諸侯各國,誰敢不聽從呢?這是統一天下的大業啊!今蜀國是西部一個偏僻的小國,興師動眾,卻不能提高秦國的聲威;占領它的土地,又起不到半點作用。俗話說:在朝廷中爭名譽,在市場上爭利益(原話為:“爭名者於朝,爭利者於市”),放著周朝那樣的大市場不去爭,偏去爭偏僻的蜀國,有什麼用呢?” 司馬錯說:“我認為要想稱霸天下,就必須擴大疆域,訓練精銳的士兵和使國傢富裕。可是現在秦國還不具備這三方面的條件。現在,蜀國局勢動蕩,我們可以借平暴亂為借口,乘機占領它,可以得到許多財富,富國強兵。如果進攻韓國,挾持周天子,容易引起天下震動。樹大招風,那時各國都會一起來對付秦國,就危險了!” 秦惠王聽後,采納了司馬錯的意見。他派兵進攻蜀國,前後隻用了十個月,就吞並了蜀國。從此,秦國日益強大起來。

綈袍之義成語故事_成語“綈袍之義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范雎是戰國時魏國人。他才智過人,頗有謀略,起初作魏國中大夫須賈的門客。 一次須賈被派出使齊國,范雎隨行。齊襄王聽說范雎很有才能,就派人送他十斤黃金和牛酒,范雎辭謝未受。須賈知道此事後,很疑慮。出使歸國後,須賈向魏國相魏齊讒陷范雎私通齊王。魏齊就令人對范雎嚴刑拷打,直打得他齒落肋斷還不罷休,又叫人把重傷的范雎用席卷了扔進廁所。隨後,魏齊的食客們乘醉還往他身上撒尿。范雎哀求看守放了他,日後若逃得命,必當重謝。看守便以扔掉范雎為名,將他放了。 從此范雎改名張祿,逃亡秦國做了秦國國相。這些魏國君臣全都不知,他們隻知范雎早已死了。 魏國聽說秦國將要東討韓國、魏國,魏王便派須賈出使秦國。范雎聽此消息後,便穿上破舊衣服,從小路走到了賓館,求見須賈。須賈見到范雎後很驚奇,問他:“你還康健麼?”范雎答:“還好!”須賈問:“你到秦國作了遊說嗎?”范雎答道:“沒有。我以前得罪了魏齊。逃亡到這裡,哪裡還敢遊說!”須賈問:“那你現在在幹什麼呢?”范雎回答說:“給人當傭人。”須賈十分憐憫他,讓他坐下,留他吃了飯。長嘆道:“原來你竟貧困到如此地步了嗎?”因見他衣單身寒,就取出一件粗綢袍子送給他。須賈順便問道:“秦國相張祿,你知道嗎?我聽說張君很得秦王寵愛,國傢大事都由他作決定和處理。現在,我使命的成敗也取決於張君。你有沒有認識的人和相君熟悉呢?”范雎說:“我的主人和相君有交情,我也能會見相君,請讓我幫你引見張相君吧!”須賈說:“我的馬累了,車輛也壞了,沒有一輛四匹馬駕的大車不好見張相君。”范雎表示願向主人借來大車。

顧左右而言他成語故事_成語“顧左右而言他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孟子,是戰國時候的人,他是孔子以後的大學問傢,能言善辯。有時,連國君也對他提出的問題感到無法回答。 有一次,他去朝見齊宣王,對齊宣王說:“今天我來,是有些是非問題弄不明白,想來向您請教。”齊宣王請他說出來聽聽。 孟子說:“從前有一個人,他要到楚國去辦事。臨走之前,他將自己的妻子托付給一個好朋友照顧。但等他回來時,發現朋友根本不管他的妻子,而她正在挨凍受餓。一個人遇上這種情況,該怎麼辦呢?”齊宣王說:“這種人不應該叫做朋友,最好和他絕交。” 孟子又說:“我認識一個獄官,他連手下的屬吏都管不住,大傢都認為他不稱職。對這種官員,應該如何處置?”齊宣王說:“當然應該罷他的官。”

曳尾塗中成語故事_成語“曳尾塗中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戰國時著名的哲學傢莊子(名周),當時很有名氣。楚威王很看重他的才德,想請他到楚國來輔佐自己治理國傢。楚威王慎重其事地派了兩名大夫作為特使去請莊子。兩人臨行時又被楚王叫住,楚王囑咐他們說:“你們見到莊子後,告訴他說我願把國傢托付給賢德的人管理。“同時還拿了許多珍珠玉帛,讓他們送給莊子。 兩位大夫好容易在淮水邊找到了莊子,就將楚王的話對他轉述了一遍。莊子正手握釣竿釣魚,並不回頭看他們一眼就說:“我聽說楚國有一個神龜,已經死了三千年了,一直被當作珍寶藏於廟堂之上。你們說這隻龜是被刮骨留名供在廟堂上好呢,還是保全性命,拖著尾巴在污泥中活著好呢?” 兩位大夫毫不遲疑地回答說:“當然是拖著尾巴活在污泥中的好啊!” 莊子笑了笑,對他倆說:“好,你們回去吧。請對楚威王說,我願像龜那樣拖著尾巴生活在污泥中!”

當斷不斷成語故事_成語“當斷不斷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戰國時,楚考烈王無子,相國春申君為此憂心忡(chōng)忡。不久,有趙國人李園攜帶一女子來到楚國,想獻給楚王。李園打聽到楚王沒有生育能力,就轉而投靠春申君,春申君就將女子占為己有。 過了一段時間,這女子懷了孕,她私下對春申君說:“楚王對你的寵愛,已遠遠超過了他的兄弟。你在楚國為相二十餘年,萬一楚王死後,他兄弟立為王,肯定重用他的親信,你怎麼能得到長久的寵幸呢?今天我已有了身孕,如果把我獻給楚王,生的是兒子,一定立為太子。今後太子立為王,你就是太子的父親。這樣,楚國不就是你的了嗎?”春申君覺得此話有理,就將這女子獻給了楚王。後來,這女子生下一個兒子,果然立為太子。而李園也因此受到楚王寵幸。 幾年後,有一個叫朱英的人對春申君說:“楚王病重,不久當去世。關於太子的事,隻有你與李園最清楚。據說他養有刺客想殺死你,他又在楚王身邊,一旦楚王去世,李園一定殺你滅口。因此,你應該早做準備,殺死李園。”春申君說:“李園是個仆人,哪裡能做這種事呢?”就拒絕了朱英的意見。不久,楚王去世,李園果然叫人埋伏在宮門,等春申君進宮時,一刀將他砍死。 司馬遷在《史記》中評論此事時說:“春申君處事太不果斷,反而身受其害。”(原話為:“當斷不斷,反受其亂。”)他應該聽從朱英的意見啊!”

舟中敵國成語故事_成語“舟中敵國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吳起是戰國時衛國人,他精通兵法,曾有人把他和孫武並列,稱為“孫吳”。 魏文侯時,吳起被封為將軍,他治軍有方,作戰有術,打了好多勝仗,深受文侯喜愛。魏文侯去世後,魏武侯即位。吳起仍受武侯重用。 一天,魏武侯和大夫們乘舟經過西河,武侯望著滔滔河水和巍巍高山,心裡頗為得意,便對大傢說:“你們看我的江山多麼壯麗,我國有這樣的險要地勢,一定穩如泰山,”同行的大夫們也都隨聲附和。可是吳起卻搖搖頭說:“國傢的牢固不在於險要的天然地勢,而在於國君的良好德行。從前三苗的地勢,左依洞庭湖,右靠都陽湖,不能說不險要吧?可是由於朝廷不修德政,結果被禹滅亡了。夏禁統治的國傢,南有伊水、洛水,北有壺關、羊腸,地勢十分險要,隻因不修德,被商湯王滅亡了。商封時,左有孟門,右有太行,北有常山,南有黃河,天然的地勢也是很好的,隻因商封不修德行,最終還是被周武王滅掉了。如果您也不修德,那麼地勢再險要也同樣是沒有用的,說不定現在和您同坐在一條船上的人,也會成為敵人呢!” 武侯聽了覺得很有道理,連聲稱是,但心中終有一點不快,從此疏遠了他。

田忌賽馬成語故事_成語“田忌賽馬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戰國時,孫臏(bìn)和龐涓一起學習兵法,龐涓自知不如孫臏。後來龐涓當了魏惠王的將軍,執掌軍事大權,他就派人把孫臏騙到魏國來,砍去了他的雙腿,使他無臉見人。 齊國使者出訪魏國,了解到孫臏機智過人,通曉軍事,就將他悄悄帶到了齊國。 執掌齊國政權的田忌很欣賞孫臏的才幹,以貴賓的禮節加以接待。有一次,田忌與齊國公子比賽跑馬射箭。孫臏發現田忌的馬遠遠趕不上公子的馬,就對田忌說:“將軍有把握贏嗎?”田忌答道:“我缺乏好馬,怎麼會贏呢?”孫臏說:“將軍雖無好馬,但有智慧,憑智慧戰勝對方才是真正的勝利。”田忌一聽,感到有些糊塗,難道僅憑智慧就可以使馬一躍千裡?孫臏說:“將軍這次比賽,馬不如對方好,但箭法精於對方,如果賽馬能贏整個比賽就會獲勝。賽馬不是分成上、中、下三等馬進行嗎?將軍不妨以下等馬與對方的上等馬比,是輸;以上等馬與對方的中等馬比,是贏;以中等馬與對方的下等馬比,還是贏。二勝一負,勝利自然是將軍的。” 到了比賽這一天,雙方以千金作為賭註。田忌按照孫臏的主意去比賽,結果大獲全勝。從此,田忌對孫臏更加尊重,並把他推薦給齊威王,齊威王就任命他為軍師。

尺有所短,寸有所長成語故事_成語“尺有所短,寸有所長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偉大詩人,他熱愛祖國,竭盡全力報效祖國,卻遭到奸臣的誣蔑陷害,楚王也不信任他,把他逐出都城,流放到遠方。 屈原心裡煩亂,大惑不解,就去請人卜卦。屈原問:“我是一應該剛直不阿,不顧生命,還是貪圖富貴,幾茍且偷生?我是應該昂然不屈以保持忠貞,還是阿談奉承去討好奸臣?我是應該同天鵝比翼齊飛,還是跟雞鴨們去互相爭食呢?……為何世上輕重顛倒,是非不分?為何青銅的編鐘廢置不用,泥燒的瓦缽卻敲得亂響?為何奸臣小人氣焰囂張,正直的君子反遭排擠?請你告訴我,這是為什麼?我該怎麼辦啊!” 卜封先生聽了屈原的話,嘆了口氣說:“你這個卦我也難卜。‘尺有所短,寸有所長,物有所不足,智有所不明……’卦也有所不準,神也有所不靈,我不能解決你的疑間!” 故事載於《楚辭·卜居》。“尺有所短,寸有所長”這一成語,使人們懂得這樣一個道理:任何人和事物,都吝有各的長處,也各有各的短處。即任何事物都是“一分為二”的,辯證統一的,完美的、理想你的事物很難存在。

犬兔相爭成語故事_成語“犬兔相爭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戰國時,齊宣王將要出兵攻打魏國,齊國上大夫淳於髡(kun)對齊宣王說:“韓國有一隻名叫盧的黑狗,是隻有名的獵狗,它跑得特別快。有一隻狡兔,叫做車郭俊,是出名的狡兔。一次,韓盧去追趕那隻車郭遺,想捉住它。可是,它繞著山追了三圈,又翻山越嶺地追趕了五個來回,其結果是都精’疲力竭了。車郭這在前邊倒下了,韓盧在它的後面伸腿躺下了。狗兔都死在各自倒下的地方。這時,一種田老人看到了它們,他毫不費力地得到了一狗一兔。現在,齊魏兩國互相攻伐,相持不下,雙方的將士都奔波勞累極了。而強大的秦國、楚國正在等待機會呢,就像那種田的老人一樣,等我們兩敗俱傷時,也可不費力氣地坐享其成。” 齊宣王聽後,便下令停止了伐魏。 故事選自《戰國策·齊策》。故事記述齊國上大夫淳於髡講了個獵狗追兔,追了很久,都很疲累,結果是兔死狗亡,被田翁拾取的故事。以此勸止了齊宣王伐魏。後以“犬兔之爭”比喻徒勞無益之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