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: 時期

十二金牌成語故事_成語“十二金牌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南宋時期,北方地區被女真貴族所建立的金政權占領。南宋王朝偏安江南,國傢處於分裂動蕩之中,百姓流離失所。為了反抗民族壓迫,維護國傢統一,朝廷中主戰派代表了人民的利益,積極要求抗金。而以宋高宗和宰相秦檜(huì)為首的投降派卻一心指望向金人屈膝求和,維持半壁偷安的局面。因此,他們極其可恥地對抗金的行動加以阻撓和反對。 當時,在名將嶽飛的率領下,抗金部隊與老百姓同仇敵愾(kài),聲勢浩大。他們多次大敗金兵,取得節節勝利。要求渡過黃河,收復北方失地的呼聲很高。然而,高宗和秦檜卻傳令叫嶽飛班師回朝。嶽飛不肯,回奏道:“金兵如今銳氣已失,紛紛逃過黃河。我軍豪傑士氣正旺,等待著渡河殲敵的命令。機不可失,時不再來,應當乘勝進擊,怎麼能回來呢?” 宋高宗和秦檜見嶽飛意志堅決,難以動搖,就玩弄詭計,先將前線的抗金將領一個個調回朝廷,然後又借口嶽飛孤軍不可久留,再次下令班師。嶽飛仍不肯回來。當時,最緊急的命令用金字牌由內侍省派人遞送。為了強迫嶽飛回京,秦檜在一日之內向嶽飛發去了十二道金牌。在強大的壓力下,嶽飛不得不服從命令。他臨走時淚流滿面地向東跪拜,長嘆道:“沒想到我十年的心力,廢於一旦!” 含義及用法:後人用“十二金牌”的典故代指緊急情況下的不容更改的強硬命令。

落入虎口成語故事_成語“落入虎口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戰國時期,秦昭王聽說齊國公子孟嘗君(任齊國相)賢明,便讓秦國的徑陽君入齊國為人質,並要求孟嘗君入秦。 孟嘗君答應秦國要求,準備到秦國去。勸阻他入秦的不下千人(孟嘗君好客,門下食客有三千人,多為他出主意,效力),可孟嘗君就是不聽。此時,遊說之士蘇秦求見孟嘗君。孟嘗君說:“人世間的說辭我全都聽過了,所未聽過的,隻是鬼神之事。”蘇秦說:“我這次來,本來就沒打算談人間的事,專為談鬼神事而來的。”於是孟嘗君召見了他。 蘇秦見到孟嘗君說:“我今天來的時候,渡過淄水河上岸時,聽到土偶和桃木偶兩人的一段對話。桃木偶人對土偶人說:‘你不過是河西岸的一堆泥土而已,人們用水調,把你捏制成人形。等到雨季到來,大雨傾盆,淄水泛濫猛漲而至河岸上,那時你就會殘破不堪了。’土偶說:‘你這話不對,我本來就是西岸上的泥土嘛,雨淋、水泡而散又成為泥土,仍歸西岸罷了。而你呢,本是東方的桃木,人們拿你砍削,雕刻而成了木偶人。如果雨季到來,下起瓢潑大雨,淄河水猛漲,漫上岸來,把你漂起來沖走,那時你漂泊不定,不知漂到什麼地方!’現在秦國是四境險要,各關口把守嚴密,而且秦兇殘如虎,如果您到秦國去,就會落入了虎口,能進卻很難有逃出的機會了。” 孟嘗君聽後,沉默了好久,終於取消了入秦的打算。

道士弈棋結秦晉之好成語故事_成語“道士弈棋結秦晉之好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南宋時期,蔡州大呂村有個少年,名叫周國能,自幼愛好圍棋,長到十五六歲,在鄉裡已是出類拔萃之輩。父母見他已經長大,要為他娶妻,他便對父母說:“孩兒主意已定,準備出外遠遊,以棋會友。憑我這一身絕技,不愁將來娶不到一個美貌的妻子,相伴終生。”父母見他年紀輕輕,志向遠大,隻好依了他。 過了幾日,國能換了一身遊方道士的服飾,告別父母登程上路了。他一路北上,凡路過較大的城鎮,就尋訪當地高手下幾盤,切磋棋藝。饑餐渴飲,曉行夜宿,過開封、保定,到了當時金國的都城,也就是今天的北京。 來到城裡,國能一打聽,才知道這裡有一個圍棋國手,是個年輕的女道尼———妙觀道人。國能在妙觀的道觀對面找了一傢客店住了下來。第二天,妙觀道人正在指點徒弟們下棋,國能走進道觀在一旁觀看,見妙觀不但棋下得好,而且長得也是花容月貌。真可謂是相見恨晚,一見鐘情。 回到客棧,國能便做了一面招牌,上書:“汝南小道人手談,奉饒天下最高手一先”掛在客棧的門口。這件事很快傳開了,有幾個好事的棋客便出賭註,邀請妙觀和國能比賽。國能有心結識妙觀,正是求之不得,便答應下來。而妙觀卻很猶豫,心想:“自己是皇帝冊封的國手,在京城無人匹敵,一旦敗在這個小道人手下,豈不為人恥笑。但不答應吧也不好,他已經打出招牌,如果自己不去比賽,豈不是已經甘拜下風。隻好先答應下來。”

清談誤國成語故事_成語“清談誤國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我國古代的魏晉南北朝時期,一批有學問、有地位、向往“純任自然”的老莊哲學的人,常常聚在一塊兒海闊天空地聊,或是在一起分析哲理,其實,就相當於今天的“侃”,這就是歷史上的清談。 魏晉時代,許多仁人志士都沉溺於清談之中,“竹林七賢”就是最突出的例子。竹林七賢包括嵇康、阮籍、山濤、向秀、阮咸、王戎、劉伶七人,他們常結伴在竹林中談天,因而被人叫做“竹林七賢”。他們在竹林中痛快飲酒,大聲的談話,討論周易、老子和莊子(叫做三玄),他們表揚道傢的玄學,攻擊儒傢的禮教。 竹林七賢不但在理論上崇尚玄學,在行為上也狂飚放浪。比如,劉伶常帶一壇酒坐在車上,叫仆人拿著鋤頭跟在他身後,說如果他醉死了便把他就地埋掉。他有時還赤裸著全身在室內飲酒。 嵇康在學術界居於領導的地位,他被人害死時,他的學生已達3000多人。玄學越談越有趣,人才也越來越多,“竹林七賢”之後又有做吏部尚書的王衍和尚書令樂廣等人加入,清談的隊伍同時加入的還有不少名人。

季札掛劍成語故事_成語“季札掛劍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春秋時期,吳國公子季札是個講信義、重友情的人。 一次,季札出使晉國,路上經過徐國。他便去拜見徐君。兩人閑談時,徐君很喜歡季札所佩的寶劍,拿著把玩許久。他雖然沒有開口向季札索要,但從神色看出是很想要的。季札很明白徐君的心思,但因為出使晉國,必須帶上佩劍,所以沒有送給徐君。 季札完成使命歸國時,又經過徐國,但此時徐君已經死去。於是,季札將寶劍贈送給徐君的繼承人。跟隨季札的人阻止他說:“這是吳國的寶貝,不該用來送人,何況人都死了,何必一定要送呢?”季札說:“上次徐君看上了我的劍,我因為出使需要,沒有送給他。但是,當時我心裡是下了決心,要將寶劍送與徐君。如今他死了我便不贈,是違背本心,是廉潔的人不允許做的。”他堅持取下佩劍送給徐國嗣君。但嗣君說:“先君沒有遺命,我不敢接受您的劍。” 季札見嗣君堅辭不受,便將寶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,方才離徐回國。徐國人作歌稱贊他道:“延陵季子呵不忘故舊,千金之劍呵掛於陵墓。”

尺有所短,寸有所長成語故事_成語“尺有所短,寸有所長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偉大詩人,他熱愛祖國,竭盡全力報效祖國,卻遭到奸臣的誣蔑陷害,楚王也不信任他,把他逐出都城,流放到遠方。 屈原心裡煩亂,大惑不解,就去請人卜卦。屈原問:“我是一應該剛直不阿,不顧生命,還是貪圖富貴,幾茍且偷生?我是應該昂然不屈以保持忠貞,還是阿談奉承去討好奸臣?我是應該同天鵝比翼齊飛,還是跟雞鴨們去互相爭食呢?……為何世上輕重顛倒,是非不分?為何青銅的編鐘廢置不用,泥燒的瓦缽卻敲得亂響?為何奸臣小人氣焰囂張,正直的君子反遭排擠?請你告訴我,這是為什麼?我該怎麼辦啊!” 卜封先生聽了屈原的話,嘆了口氣說:“你這個卦我也難卜。‘尺有所短,寸有所長,物有所不足,智有所不明……’卦也有所不準,神也有所不靈,我不能解決你的疑間!” 故事載於《楚辭·卜居》。“尺有所短,寸有所長”這一成語,使人們懂得這樣一個道理:任何人和事物,都吝有各的長處,也各有各的短處。即任何事物都是“一分為二”的,辯證統一的,完美的、理想你的事物很難存在。

月攘一雞成語故事_成語“月攘一雞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春秋時期,宋國大夫戴盈對孟子說:“稅率減去十分之一,免去關卡和商品的稅收。今年還不能完全免這些賦稅,隻能設法先減去一點,等到明年,再完全免掉它,怎樣?” 孟子說:“現在有這樣一個人,他每天偷鄰居的一隻雞。有人告誡他說:‘這不是正派人應該幹的事,’他卻說:‘請讓我減少一些吧,以後每月偷一隻雞,到了明年,我就完全不偷雞了。”如果已經知道這是一種不合理的行為,就應該立即停止,為什麼還要等到來年呢?" 故事見《孟子·滕天公下》,原文說宋國有一種不合理的賦稅,本該廢除,宋大夫卻預備隻能減輕點,來年才免掉它。為諫止這種做法,孟子講了一個鑲雞的故事:“今有人攘其鄰之雞者、或告之日:‘是非君子之道’。曰:請損之,月攘一雞,以待來年然後已’。”加以嘲諷。後來用以比喻明錯了卻不及時改正。

風馬牛不相及成語故事_成語“風馬牛不相及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春秋時期,齊桓公率諸侯的軍隊攻打蔡國。蔡國潰敗,齊桓公又領兵去攻打楚國。 楚國認為齊桓公討伐他們實在毫無道理,派使者對齊桓公說:“齊國地處北海,楚國地處南海,彼此之間風馬牛不相及。不料你今天竟侵犯到我國領土,原因何在呢?” 齊國借口說楚國進貢的東西太少,還以齊昭王南征時淹死在楚國等為理由,揮師進發。後來,楚國又派大夫屈完去齊國大軍中說理。齊桓公為了顯示自己的強大與威風,將諸侯的大軍在召陵排列起來,讓屈完與他一道乘兵車觀看。齊桓公對屈完說:“這樣強大的軍隊,誰能抵擋它呢?用它去攻城,哪一座城池不能攻克呢?” 屈完毫不害怕,從容地回答說:“大王如果用仁德來安撫諸侯,誰會不服從?但您如果堅持要憑借武力來使我們屈服,楚國決不妥協,我們以方城為城墻,以漢水為護城河,堅守頑抗。齊國和諸侯的軍隊人數再多,也沒有用處。”

十二金牌成語故事_成語“十二金牌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南宋時期,北方地區被女真貴族所建立的金政權占領。南宋王朝偏安江南,國傢處於分裂動蕩之中,百姓流離失所。為了反抗民族壓迫,維護國傢統一,朝廷中主戰派代表了人民的利益,積極要求抗金。而以宋高宗和宰相秦檜(huì)為首的投降派卻一心指望向金人屈膝求和,維持半壁偷安的局面。因此,他們極其可恥地對抗金的行動加以阻撓和反對。 當時,在名將嶽飛的率領下,抗金部隊與老百姓同仇敵愾(kài),聲勢浩大。他們多次大敗金兵,取得節節勝利。要求渡過黃河,收復北方失地的呼聲很高。然而,高宗和秦檜卻傳令叫嶽飛班師回朝。嶽飛不肯,回奏道:“金兵如今銳氣已失,紛紛逃過黃河。我軍豪傑士氣正旺,等待著渡河殲敵的命令。機不可失,時不再來,應當乘勝進擊,怎麼能回來呢?” 宋高宗和秦檜見嶽飛意志堅決,難以動搖,就玩弄詭計,先將前線的抗金將領一個個調回朝廷,然後又借口嶽飛孤軍不可久留,再次下令班師。嶽飛仍不肯回來。當時,最緊急的命令用金字牌由內侍省派人遞送。為了強迫嶽飛回京,秦檜在一日之內向嶽飛發去了十二道金牌。在強大的壓力下,嶽飛不得不服從命令。他臨走時淚流滿面地向東跪拜,長嘆道:“沒想到我十年的心力,廢於一旦!” 含義及用法:後人用“十二金牌”的典故代指緊急情況下的不容更改的強硬命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