鷸蚌相爭,漁人得利成語故事_成語“鷸蚌相爭,漁人得利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

這則成語是指鷸和蚌爭鬥,相持不下,最後被捕魚的人捉住。

【用法】

用來比喻雙方相爭不下,兩敗俱傷,第三者從中得利。

【出處】

這則成語出自《戰國策·燕策二》:“蚌方出曝,而鷸啄其肉,蚌合而鉗其喙……兩者不肯相舍,漁者得而並禽之。

【成語故事】

戰國末年,七大諸侯國互相討伐,戰亂頻繁。有一次,一個名叫蘇代的說客去拜見趙惠王,勸他別進攻燕國。他先給趙王講了個故事:一天,天氣非常晴朗,蚌便把兩片硬殼張開,在河灘上曬太陽。一隻鷸鳥見了,就迅速地把嘴伸進蚌殼裡去啄肉。蚌趕緊合上硬殼,鉗住鷸鳥的嘴不放。鷸鳥啄肉不成,嘴反被鉗住,便威脅蚌說:“行!你就別松開殼,等著瞧!今天不下雨,明天也不下雨,把你幹死!”蚌毫不示弱地回敬道:“好啊!我已經鉗住你的嘴。你今天拔不出,明天也拔不出,把你餓死。”蚌和鷸鳥就這樣在河灘上相持不下,誰也不想退讓一步。時間一長,它們都筋疲力盡。這時剛好有個漁翁路過這兒,見它們纏在一起不能動彈,便毫不費力地把它們一起捉住了。講完故事後,蘇代又說:“如果趙國去攻伐燕國,燕國竭力抵抗,雙方必然會長久相持不下。到時候,強大的秦國便會像漁翁那樣坐收其利。請大王三思而後行。”趙惠王覺得蘇代的話很有道理,便表示不再去攻伐燕國了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