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血未幹成語故事_成語“口血未幹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口血:飲血或用血塗於口旁,是古代結盟時的一種儀式。嘴上塗的血還未幹。形容立盟未久,隨即毀約。

【出處】春秋·左丘明《左傳·襄公九年》。

公元前64年,晉悼公拜荀偃為主師,聯合魯、齊、宋、衛、曹等諸侯國攻打鄭國。鄭國處於四面夾擊之中。

晉悼公命令各國諸侯道:“大傢修整好你們的作戰器具,把幹糧準備得充足,把兵士中年齡老的和小的送回去,讓有病的到虎牢(今河南滎陽)去休養,寬免一些犯有過錯的人。大傢同心合力,包圍鄭國。”

鄭僖公害怕了,便派人求和。

在此之前,鄭國表現出親近楚國傾向,所以引起晉國的不滿,這次才糾合各國來攻打鄭國,以示懲罰,因為晉國和楚國一直是互相爭鬥、互相猜疑和敵對的,這次表面是攻打鄭國,其實,矛頭是指向楚國的。

因此,晉國的三軍主帥荀偃便獻計說:“我們現在先完成對鄭國的四面包圍,等到楚國人來救鄭國時,我們乘勢打敗楚國。否則,就不可能真正地談和。”晉國另一位將軍說:“我們現在就應與鄭國人結盟,然後撤兵。鄭國與我們結盟,楚國肯定不滿意,我們恰好用這個辦法激怒楚國去攻打鄭國,從而拖垮楚國,那時,我們再聯合各路精銳部隊,迎擊楚軍,楚國就吃不消了。這樣,比急於馬上就跟鄭國人決戰要說得:晉國出於打敗楚國的策略上的需要,加上各諸侯國都不願打仗,於是便在戲地(在今河南登封縣嵩山北)與鄭國結盟而休戰。

結盟時,鄭國的大臣們隨從鄭僖公,晉國的士莊子起草盟書,書中說:“鄭國今後如對晉國不唯命是從,或者三心二意,就要受到上天的懲罰。”

鄭國的公快步向前,頗為不滿地說:“上天降禍給鄭國,讓我們夾在晉、楚兩個大國中間,而大國不但對我們不友善,反而脅迫我們結盟,讓我們不得安寧,有苦無處訴說。從今以後,我們服從大國,大國如對鄭國發動戰爭,也將受到上天的懲罰。”

荀偃聽出了公子話裡有話,便說:“修改這篇盟辭吧。”

鄭國的公孫舍之也發言說:

“盟書已經報告給神靈了。如果還可以修改的話,那就意味著大國也是可以背叛的。”盟約就在這唇槍舌劍中締結了。

隨後,楚國果然轉而攻打鄭國。鄭國的子駟打算跟楚國講和。子孔等人擔心地說:“我們剛跟晉國結盟,(口血未幹而背之)訂盟歃血儀式嘴邊的血還沒有幹便違背它,行嗎?”子駟等人說:“盟辭本來就是說我們應‘跟隨和聽從強大的國傢’。現在楚軍來了,晉國又不來救我們,那麼楚國就是強大的國傢了;何況,我們是在要挾下舉行的盟誓,神靈認為這種盟誓沒有誠信,所以,我們違背這盟誓也是可以的。”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