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時地利人和成語故事_成語“天時地利人和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比方說有一座內城每邊長三裡,外廓每邊長也不過七裡的小城,敵人將它包圍起來,攻打它,卻好久不能取勝。在這長期的圍攻中,必然有適於作戰的好氣候,但不能取勝,這就說明天時不及地利了。再比如說,另有一守城戰役,城墻不能說是不高,護城河不是不深,武器和盔甲也不是不堅固鋒利,糧食又不是不充足,占有如此有利的地勢,可是敵人二來,守城者便棄城而逃。這就說明占據有利地勢比不上人和了。所以說,維護人民安全不能全靠邊界的設置,保衛國傢不能專靠山川的險要,威攝天下不能專靠武器的銳利。起決定作用的在於施行仁政。施行仁政,擁護幫助他的人就多,不施行仁政,擁戴幫助他的人就少。幫助他的人極少時,連他的親戚也會反對他;幫助他的人極多時,全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。用全天下歸順他的力量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他的人,那麼,仁君或許不必用戰爭即可勝過暴君,若非用戰爭不可,勝利也一定是歸仁君的。

故事載千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(卷二),原文以戰爭中得失的有無有利條件作比較說明施仁政可以王天下。“天時地利人和”今多用來說明戰爭的有利條件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