閉門思過成語故事_成語“閉門思過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拼音】閉門思過bìménsīguò
【釋義】思:思索;反省;過:過失;錯誤。關起門來反省自己的過失。
【出處】《漢書·韓延壽傳》:“是日移病不聽事;因入臥傳舍;閉閣思過。”
【主人公】韓延壽
【近義詞】反躬自省,閉閣思過
【反義詞】不思悔改

【成語故事】

西漢昭帝時,燕人韓延壽在左馮翊擔任太守。有一次,他到高陵縣巡視,碰到兄弟倆向他告狀。
其中一個說:“我弟弟占了我的耕地。”另一個說:“這地本來就是爹媽在世時分給我的,哥哥不講理,硬說是分給他的。”這件事,對韓延壽觸動很大。他十分慚愧地說:“我作為太守,是一郡之長,不能教化百姓,以致今天民眾間發生骨肉爭訟。這既傷風化,又使賢人孝子受恥。其責任在我身上,我應退職讓賢。”
這天,韓延壽推脫有病,不再處理公務,獨自一人呆在館舍的一間房間裡,閉上門,思考自己的過錯(閉門思過)。
那告狀的兩兄弟知道韓延壽的上述舉動後,深為之感化。他們倆痛心疾首地流著淚,赤身前往館舍向韓延壽請罪。
韓延壽見他兄弟倆已覺醒,並決心痛改前非,這才稍有喜悅之色;但他從這件事看到了自己身為太守而未能盡到責任的過失,也不禁仰天垂淚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