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thor: chengyu

東施效顰成語故事_成語“東施效顰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拼音】東施效顰dongshixiaopin 【釋義】效:效仿;顰(步+頁+卑):同矉,皺眉頭。東施:越國的醜女。比喻模仿別人,不但模仿不好,反而出醜.有時也作自謙之詞,表示自己根底差,學別人的長處沒有學到傢.比喻盲目模仿,效果很壞。 【出處】《莊子·天運》裡說:西施病心而顰其裡,其裡之醜,見之而美之,歸亦捧心而顰其裡,其裡富人見之,堅閉門而不出;貧人見之,挈妻子而去之走。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。 【主人公】東施

誇父追日成語故事_成語“誇父追日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在中國古代神話裡有一位名叫誇父的英雄人物,他決心追趕上太陽。於是便和太陽賽跑,追了很久很久,終於進入了太陽的光圈,可是太陽灼熱的光烤得他口渴難忍,他想找點水喝,低頭見洶湧的黃河和濤濤的渭水,便一頭紮下去痛飲一陣。但是喝幹了黃河和渭河水資覺不妹澡又奔向北邊大澤,可惜還沒走到,就半路上渴死了。死的時候,他扔掉手杖,手杖便生長出一片茂密的樹林。 誇父追日的神話故事見《山海經·海外北經》的記載。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征服自然的美好理想。後以“誇父追日”這一成語比喻人的遠大志向和不達到目的決不罷休的意志。

再作馮婦成語故事_成語“再作馮婦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傳說有這麼個故事:晉國有個善於和猛虎搏鬥的勇士名叫馮婦,後來成了不殺生的善人。有一天他在郊外行走,看見很多人在迫趕老虎,虎背著山的一角,面向眾人站著,這樣再也沒有誰敢逼近它了。虎看見了馮婦,便很快地迎著他跑來。馮婦持起袖子,伸出臂膀,走下車,將虎打死。眾人都很喜歡他的勇為勁頭。可是那些所謂的“士”卻在譏笑他改不了邪惡,做不了善人。 故辜出於《孟子·盡心下》,文中載:‘(虎)望見馮婦,趨而迎之。馮婦攘臂下車,眾皆悅之,其為幸者笑之。”原意是在緊要情況下,再幹自己原來決心不再幹的事。成語“重操舊業”和“再作馮婦”意思相近,沿用了原意。

多行不義必自斃成語故事_成語“多行不義必自斃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共叔段是春秋時鄭莊公的弟弟,因受封在京地,人們又叫他“京城大叔”。 京城大叔仗恃(shì)母親喜愛他,十分驕傲。他不滿意哥哥繼承王位,但一時又無法,就處心積慮設法將哥哥取而代之。他到封地後,首先就修築京這座城,修得又高又大又堅固。這在當時,無疑是在進行作戰的準備。 鄭莊公手下的大臣祭(zhài)仲得知後,立即向鄭莊公匯報說:“封地的城市過大,必然給國傢帶來分裂的隱患。祖先有規定:大城市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,中等城市不能超過五分之一,小的城市隻允許有九分之一。今天京地的城市大大超過祖先的制度。這對大王是很不利的。” 鄭莊公嘆息一聲,搖搖頭說:“難道我不知道這個道理嗎?但這也是母親的意圖,我敢說不行麼?”祭仲說:“大王的母親過於溺愛京城大叔,我看您無論如何忍讓,她都不會滿足!大王不如早做好準備,不要讓這種情況發展下去。否則就不好辦了。這就好比荒草,到處滋長蔓延,很難根除。京城大叔是您最喜愛的弟弟,到時想除去,恐怕在感情上都很難辦到。”鄭莊公聽了這一席話,半晌沒開腔。最後,他咬緊牙關充滿殺氣地說:“做了許多不合道義的事,他就會自己滅亡。”(原話為:“多行不義必自斃!”)祭仲終於明白了鄭莊公的意思:等找到足夠的借口,然後才除掉共叔段!

葉公好龍成語故事_成語“葉公好龍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拼音】葉公好龍yègōnghàolóng 【釋義】葉公:春秋時楚國貴族,名子高,封於葉(古邑名,今河南葉縣)。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,實際上並不真愛好。 【出處】漢·劉向《新序·雜事》記載:葉公子高非常喜歡龍,器物上刻著龍,房屋上也畫著龍。真龍知道了,來到葉公傢裡,把頭探進窗子。葉公一見,嚇得拔腿就跑。 【近義詞】表裡不一、言不由衷

當斷不斷成語故事_成語“當斷不斷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戰國時,楚考烈王無子,相國春申君為此憂心忡(chōng)忡。不久,有趙國人李園攜帶一女子來到楚國,想獻給楚王。李園打聽到楚王沒有生育能力,就轉而投靠春申君,春申君就將女子占為己有。 過了一段時間,這女子懷了孕,她私下對春申君說:“楚王對你的寵愛,已遠遠超過了他的兄弟。你在楚國為相二十餘年,萬一楚王死後,他兄弟立為王,肯定重用他的親信,你怎麼能得到長久的寵幸呢?今天我已有了身孕,如果把我獻給楚王,生的是兒子,一定立為太子。今後太子立為王,你就是太子的父親。這樣,楚國不就是你的了嗎?”春申君覺得此話有理,就將這女子獻給了楚王。後來,這女子生下一個兒子,果然立為太子。而李園也因此受到楚王寵幸。 幾年後,有一個叫朱英的人對春申君說:“楚王病重,不久當去世。關於太子的事,隻有你與李園最清楚。據說他養有刺客想殺死你,他又在楚王身邊,一旦楚王去世,李園一定殺你滅口。因此,你應該早做準備,殺死李園。”春申君說:“李園是個仆人,哪裡能做這種事呢?”就拒絕了朱英的意見。不久,楚王去世,李園果然叫人埋伏在宮門,等春申君進宮時,一刀將他砍死。 司馬遷在《史記》中評論此事時說:“春申君處事太不果斷,反而身受其害。”(原話為:“當斷不斷,反受其亂。”)他應該聽從朱英的意見啊!”

戲弄使臣成語故事_成語“戲弄使臣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史記·齊太公世傢·晉世傢》:六年春,晉使谷阝克於齊,齊使夫人帷中而觀之。保健阝克上,夫人笑之。谷阝克曰:“不是報,不復涉河!”請伐齊,晉侯弗許。…… “夏,與頃公戰於鞍,傷困頃公。頃公乃與其右易位,下取飲,以得脫去。齊師敗走,晉追北至齊。頃公獻寶器以求平,不聽。谷阝克曰:‘必得蕭桐子為質。’齊使曰:‘蕭桐子,頃公母;頃公母猶晉君母,奈何必得之?不義。請復戰。’晉乃許與平而去。” 孫叔敖死了四年之後,楚莊王也去世了。晉景公打算利用這機會,耀武揚威一番,就引兵先去攻打齊國。 原來這時候中原的諸侯國如鄭國、陳國、宋國等都歸附了楚國,就連齊國和魯國也跟楚國親善起來。晉景公眼看情勢的發展對晉國十分不利,心裡非常焦急。他采納了大夫伯宗的建議,派遣大夫谷阝克去訪問齊國和魯國,打算先將這兩個國傢結合起來。西元前五九二年,谷阝克訪問過魯國之後,正準備前往齊國。魯國正好也有意和齊敦睦一番。兩年前(西元前五九四年,魯宣公十五年),魯國剛實施了一項大改革,把以前的公田制改為按畝數收稅的“稅畝制”。這對於國君大有好處。因為公田制隻是收取公田上的谷物,農民無法既耕種公田,又同時供應軍役,遇有戰事,公田一旦乏人耕種,公傢的收入就受影響。現在改為稅畝制,農民仍然有服軍役的義務,可是五谷的收成是好是壞,公傢不管,隻是向有田地的人按畝數收稅。如此一來,農民既要負擔賦稅,又要當差打仗,日子就更苦了。然而魯宣公根本不顧慮這些,還一心一意想借這項新措施來富國強兵。此時魯國的大臣東門遂和叔孫得臣已經相繼死了,大權掌握在季孫行父手裡。魯宣公就派遣季孫行父跟谷阝克同行。這兩國的大夫來到齊國的邊界,湊巧遇見了衛國的使臣孫良夫及曹國的使臣公子首。他們也要到齊國去。四國的使臣就一起到齊國去見齊頃公(齊桓公的孫子,齊惠公的兒子)。齊頃公見了他們差點笑出聲音來。他強忍著笑,辦完了公事,請他們第二天到後花園參加宴會。齊頃公回到宮裡見到母親蕭太夫人,就噗嗤笑了出來。太夫人問他什麼事這麼好笑。齊頃公說:“今天晉、魯、衛、曹四國的大夫一塊兒來訪問,已經夠巧的了。誰知晉國的大夫谷阝克瞎了一隻眼睛,隻眨巴著一隻眼睛看人;魯國的大夫季孫行父是個禿子,頭上無發,又光又滑,永遠不必梳頭;衛國的大夫孫良夫是個瘸子,兩條腿,一條長,一條短;曹國的大夫公子首是個駝子,老是彎著腰。您想一個瞎子,一個禿子,一個瘸子,一個駝子,不約而同地到了這兒,不是挺有意思的嗎?”蕭太夫人說:“真有這種怪事嗎?明天我可要好好瞧一瞧。”

對癥下藥成語故事_成語“對癥下藥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讀音】對癥下藥duìzhèngxiàyào 【釋義】針對病癥用藥。比喻針對事物的問題所在,采取有效的措施。 【出處】《三國志·魏志·華陀傳》:“府吏倪尋、李延共止,俱頭痛身熱,所苦正同。佗曰:‘尋當下之,延當發汗。’或難其異,佗曰:‘尋外實,延內實,故治之宜殊。’即各與藥,明旦並起。” 【近義詞】有的放矢、因地制宜

舟中敵國成語故事_成語“舟中敵國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吳起是戰國時衛國人,他精通兵法,曾有人把他和孫武並列,稱為“孫吳”。 魏文侯時,吳起被封為將軍,他治軍有方,作戰有術,打了好多勝仗,深受文侯喜愛。魏文侯去世後,魏武侯即位。吳起仍受武侯重用。 一天,魏武侯和大夫們乘舟經過西河,武侯望著滔滔河水和巍巍高山,心裡頗為得意,便對大傢說:“你們看我的江山多麼壯麗,我國有這樣的險要地勢,一定穩如泰山,”同行的大夫們也都隨聲附和。可是吳起卻搖搖頭說:“國傢的牢固不在於險要的天然地勢,而在於國君的良好德行。從前三苗的地勢,左依洞庭湖,右靠都陽湖,不能說不險要吧?可是由於朝廷不修德政,結果被禹滅亡了。夏禁統治的國傢,南有伊水、洛水,北有壺關、羊腸,地勢十分險要,隻因不修德,被商湯王滅亡了。商封時,左有孟門,右有太行,北有常山,南有黃河,天然的地勢也是很好的,隻因商封不修德行,最終還是被周武王滅掉了。如果您也不修德,那麼地勢再險要也同樣是沒有用的,說不定現在和您同坐在一條船上的人,也會成為敵人呢!” 武侯聽了覺得很有道理,連聲稱是,但心中終有一點不快,從此疏遠了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