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thor: chengyu

隻許州官放火,不許百姓點燈成語故事_成語“隻許州官放火,不許百姓點燈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拼音】zhǐxǔzhōuguānfànghuǒ,bùxǔbǎixìngdiǎndēng 【釋義】指反動統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為,老百姓卻連正當活動也要受到限制。 【出處】宋·陸遊《老學庵筆記》第五卷:“田登作郡,自諱其名,觸者必怒,吏卒多被榜笞。於是舉州皆謂燈為火。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遊觀,吏人遂書榜揭於市曰:‘本州依例放火三日。’” 【主人公】田登

閉關卻掃成語故事_成語“閉關卻掃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指不再掃門接客,形容屏跡深居,不與外界來往。 【出處】南朝·梁·蕭統《文選·江淹<恨賦>》。 趙壹是東漢時期一個品德高尚的讀書人,當時他給郡太守袁逢當幕僚,卻不知袁逢是個偽君子,與奸臣同流合污。袁逢為了裝出喜交名士的樣子,經常屈尊前往趙壹傢中拜訪。每次袁逢前來,趙壹都大開正門,並讓人把庭院中的通道打掃幹凈,以表示自己對袁逢的敬意。 但是,一次偶然的機會,趙壹發現了袁逢和奸臣勾結,心中十分惱怒,他也不向袁逢說明理由,就毅然辭去了幕僚的職務。袁逢不知道趙壹已看清自己的真面目,仍去拜訪趙壹,他來到趙壹傢門口,隻見大門緊閉,門前通道上也一片狼藉,無人打掃。袁逢對守門的莊客說:“請你通報,說袁逢前來拜訪!”趙壹此時根本不想見他,便叫莊客拒絕他的拜訪,並說他是個德行低下的小人,不願與之交住。

問牛知馬成語故事_成語“問牛知馬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從牛的價錢中可知道馬的價錢,比喻一個人可以從側面推究,料知事情真相。 【出處】漢·班固《漢書·趙廣漢傳》。 漢朝有個人叫趙廣漢,擅長用“鉤距”法來處理各種事情,如果他想知道馬價的話,首先不問馬價,而問其它如牛、羊等價,最後才問馬價,進行比較。他當過小官,對郡中的盜賊、鄉裡的豪俠所在地,以及屬下官吏暗中收取賄賂的事情都知道得一清二楚。 有一次,富人蘇回被兩個歹徒綁票,向他的傢人勒索錢財,不一會兒,趙廣漢就帶人趕到賊人傢。他讓長安丞龔奢敲門,警告賊人說:“你們把人質放了,出來自首,一定會好好對待你們,如果正好遇上皇上頒發大赦令,也許還可以免去死罪。”兩個賊見趙廣漢這麼快就追蹤過來,嚇得趕緊開門出來,叩頭請罪。趙廣漢將兩人送到監獄裡,讓獄卒以禮相待,整天好酒好肉。到冬天兩人被判處死刑,趙廣漢還預先為他們置辦棺材和喪葬用的物品,並將情況據實以告,兩人都說:“死無所恨!”

先斬後奏成語故事_成語“先斬後奏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原意是指封疆大臣先將罪犯殺死以後再奏報皇帝。後泛指先采取行動,再向上報告。 【出處】元·關漢卿《竇娥冤》。 元代著名戲劇傢關漢卿,寫過一部叫《竇娥冤》的戲,說的是有個寡婦竇娥善良而且正直,但遭受到地痞流氓張驢兒的迫害,被誣告殺了人,糊塗官府斷案不明,嚴刑逼供,結果判竇娥死刑,臨刑時竇娥在刑場上指天發誓,哭天喊地地說:“死後必定血濺白練,六月下雪,大旱三年,以表白自己的冤枉。”後來,竇娥的父親竇天章,當上了大官參知政事,奉旨訪察民情,懲處貪官污吏,才替女兒竇娥鳴冤昭雪。 《竇娥冤》第四折中,講的就是竇娥父親竇天章,在京城一舉中第,回到闊別16年的傢鄉,他想念女兒竇娥,卻尋她不著,十分傷心,眼睛哭花了,頭發愁白了,又見楚州三年大旱不雨,心中十分煩悶。夜間燈下觀看案卷,遇上女兒竇娥托夢與他……戲中有這樣一段話:“隻因老夫廉潔清正,剛正不阿,謝聖恩可憐,加老夫兩淮提刑肅政廉訪使之職,隨處審囚刷卷,體察貪官污吏,容老夫先斬後奏。”

讓棗推梨成語故事_成語“讓棗推梨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拼音】讓棗推梨ràngzǎotuīlí 【釋義】小兒推讓食物的典故。比喻兄弟友愛。 【出處】《梁書·王泰傳》:“年數歲時,祖母集諸孫侄,散棗栗於床上。群兒皆競之,泰獨不取。”南朝·宋·范曄《後漢書·孔融傳》李賢註引《孔融傢傳》:“年四歲時,每與諸兄共食梨,融輒引小者。” 【主人公】

先禮後兵成語故事_成語“先禮後兵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先以禮相待,如不能解決問題,再用武力處理。 【出處】明·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。 東漢末年,魏武帝曹操帶兵攻打徐州,徐州太守陶謙立即派人請求劉備出兵解圍。劉備便率領關羽、張飛和趙子龍等一班人馬,沖入曹軍,殺出了一條血路,進入徐州城內。陶謙將劉備請入府衙,取出徐州太守官印讓給劉備,說:“當前國事紛亂,朝綱不振,你是漢室宗親,正該力扶社稷,我已年老昏庸,甘願將徐州相讓……” 二人推來推去,沒有結果。府吏們相勸說:“今日兵臨城下,還是先商議退兵之計為好,讓位之事可容日後再商量。”

先聲奪人成語故事_成語“先聲奪人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指以自己強大的聲勢借以嚇倒對方,威懾敵人,挫傷敵人的士氣。 【出處】春秋·左丘明《左傳·昭公二十一年》。 宋國的司馬華費逐,有三個兒子:華裯、華多僚和華登。華多僚深得國君宋元公的信任,就經常在元公面前說兩個弟兄的壞話。華登被迫逃亡到國外後,他又在元公面前誣陷華裯,說他打算接納逃亡的人。宋元公經不住華多僚的一再挑撥,便派人通知華費逐,叫他驅逐華裯。華費逐知道這件事是華多僚幹的,恨不得殺了他,但又得執行元公的命令,所以準備叫華裯去打獵,然後打發他走。 華裯了解到這是華多僚幹的壞事,本想殺了他,但又怕父親傷心,決定逃離宋國。臨行時,華裯打算與父親告別。不料,在朝廷上遇見了華多僚。他一時性起,就與侍從殺死了華多僚,並召集逃亡的人一起反叛宋國。元公請齊國的烏枝鳴幫助守衛城池。這年冬天,逃亡在外的華登帶領了吳國的一支軍隊,前來支持華裯攻打宋國。眼看華登的隊伍快要來到,有位名叫濮的大夫對烏枝鳴說:“兵書上說:先向敵人進攻可以摧毀敵人的士氣;後向敵人進攻要等待他們士氣衰竭。現在華登的軍隊長途跋涉,遠道而來,疲乏得很,這是一舉殲滅華登的好機會。要是敵軍休息好了,而且兵力又勝過我們,我們要想取勝那就難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