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thor: chengyu

失之毫厘,差之千裡成語故事_成語“失之毫厘,差之千裡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毫厘都是長度單位。形容稍微相差一點,就會導致極大的錯誤。 【出處】宋·司馬光《資治通鑒·漢記》。 西漢有一個人名叫趙充國,祖籍上邦。有一年漢宣帝命令他領兵去征伐西北地區的叛賊。 趙充國到了那兒,察看了一下軍情,發現叛軍的力量雖大,但軍心不齊,他就決定采取招撫的辦法。經過不懈努力,果然有1萬多叛軍前來投誠。趙充國便打算撤回騎兵,隻留一小部分軍隊留駐原地開墾土地,等待叛軍全部歸順。

巧發奇中成語故事_成語“巧發奇中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史記·孝武本紀》:少君資好方,善為巧發奇中。 西漢武帝時,迷信之風盛行。上至天子,下至百姓,都以為求神祭神可以使子孫尊顯,民可以益壽延年。有些以祠灶為業的人深得皇帝的尊崇。 當時,有一個叫李少君的人,被漢武帝召至宮中。李少君無妻無子,他隱匿自己的年齡,裝神弄鬼,自言能用藥物,使人長生不老。不少人很迷信他,爭相饋贈。少君也確實有點小能耐,常常能說出上百年以前的事實而且準確無誤。有一次,他和武安候田蚡在一起飲酒,座中有一位九十餘歲的老人。李少君對這位老人說,我曾經和你的祖父共遊過某地。這位老人在孩子時曾隨祖父到過此地,舉座都為李少君的話而驚奇不已。還有一次,漢武帝召見李少君,說有一件舊銅器,問他認識否。李少君說:“這是齊桓公十年時放在柏寢的那件銅器。”後來證實就是此物,宮中諸人大為驚駭,都以為李少君是個神人,可能已是數百歲的人了。司馬遷把李少君這種時時發言有所中的才能稱之為“巧發奇中。” 後人用“巧發奇中”來形容善於發言而能適合人意。

雙管齊下成語故事_成語“雙管齊下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拼音】雙管齊下shuāngguǎnqíxià 【釋義】管:筆;齊:同時。雙手執筆同時作畫。比喻做一件事兩個方面同時進行或兩種方法同時使用。 【出處】宋·郭若虛《圖畫見聞志·故事拾遺》:“唐張璪員外畫山水松石名重於世。尤於畫松特出意象,能手握雙管一時齊下,一為生枝,一為枯幹,勢凌風雨,氣傲煙霞。” 【近義詞】齊頭並進、並駕齊驅

立木南門成語故事_成語“立木南門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史記·商君列傳》:(商鞅之)令既具,未佈。恐民之不信己,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,募民有能徙之北門者,予十金。民怪之,莫敢徙。復曰:“能徙者,予五十金。”有一人徙之,輒予五十金,以明不欺。卒下令。 商鞅制定新法完畢,尚未頒佈。他恐怕百姓們不信賴自己,於是在秦國都城的南門口豎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桿,召集百姓,告示說:“如果有人能將木桿移至北門,賞賜十金。” 眾百姓聽了很奇怪,不知他是什麼意思,都不敢貿然去移。商鞅又說:“能移木桿人,賞五十金。”這時,人群中走出一個人來,將立木搬至北門,商鞅當眾賞賜了五十金,以表示自己言而有信,不欺騙百姓。 事後,他便頒佈了新法。

白龍下清泠之淵成語故事_成語“白龍下清泠之淵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新序·正諫》:白龍下清泠之淵,化為魚。漁者豫且射中其目。白龍上訴天帝。 天帝曰:“當是之時,若安置而形?”白龍對曰:“我下清泠之淵,化為魚。”在帝曰:“魚,固漁者之所射也;若是,豫且何罪?” 白龍降落到清泠淵裡,變化成一條魚。漁夫豫且射中了它的眼睛。白龍回到天上,向天帝控訴。 天帝問它:“當時,你在哪裡?你的形狀怎樣?”白龍回答說:“我降落在清泠淵裡,變化成一條魚。”天帝說:“魚,本來就是漁夫所要追逐的。如果是這樣,豫且有什麼罪過呢?”

兄弟倆坐船成語故事_成語“兄弟倆坐船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史記·衛康叔世傢》:初,宣公愛夫人夷薑,夷薑生子急,以為太子,而令右公子傅之。右公子為太子取齊女,未入室,而宣公見所欲為太子婦者好,說而自取之,更為太子取他女。宣公得齊女,生子壽、子朔,令左公子傅之。太子急母死,宣公正夫人與朔共讒惡太子急。宣公自以其奪太子妻也,心惡太子,欲廢之。及聞其惡,大怒,乃使太子急於齊而令盜遮界上殺之。與太子白旄,而告界盜見持白旄者殺之。且行,子朔之兄壽,太子異母弟也,知朔之惡太子而君欲殺之,乃謂太子曰:“界盜見太子白旄,即殺太子,太子可毋行。”太子曰:“逆父命求生,不可。”遂行。壽見太子不止,乃盜其白旄而先馳至界。界盜見其驗,即殺之。壽已死,而太子急又至,謂盜曰:“所當殺乃我也。”盜並殺太子急,以報宣公。 春秋時,衛宣公(當初石石昔治死了州籲和石厚之後立的那個公子晉。)他還沒當國君以前,就跟夷薑暗中交往,生了一個兒子叫急子。後來他即了位,也明媒正娶,有了夫人,卻仍跟夷薑如膠似漆,非常要好。不久,他把她立為二夫人,確定了夷薑的名分,又把急子立為太子,打算將來把君位傳給他。急子十六歲的時候,衛宣公計劃為他娶房媳婦。聽說齊僖公有兩個女兒,大的叫齊薑,小的叫文薑,都長得風華絕代、職明伶俐。他就托人做媒。齊僖公答應結這門親事,就把齊薑送過來。誰知衛宣公貪愛她的美貌,竟把她據為己有。齊薑做了衛宣公的三夫人,後來人們就稱她為宣薑。 宣薑生了兩個兒子,就是公子壽和公子朔。衛宣公和宣薑朝歡暮樂,早把原先的心上人夷薑撇在一邊,甚至想把衛國江山傳給公子壽。可是急子早當了太子,而且溫柔謹慎,沒有犯下什麼錯誤,不便廢掉他。衛宣公因此對急子格外反感。公子壽和公子朔雖然都是宣薑生的,秉性卻大不相同。哥哥公子壽為人忠厚,眼看公子朔陰險虛偽,私下還蓄養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武士,非常厭煩他。他愈瞧不起公子朔,就愈與急子親近,三番兩次在他父親跟前贊美急子哥哥。但是他母親和他兄弟正好相反,總是在衛宣公耳朵旁數落急子的不是。衛宣公寵信宣薑,想及早處置急子。正好這時齊僖公邀約衛國出兵去打紀國,衛宣公和宣薑商量決定依照宣薑的意思,打發急子到齊國去訂出兵的日子,並交給他一面旗子當記號。 公子壽見他們交頭接耳地商量著,不免懷疑他們心懷鬼胎。當天就特地到他母親那兒去探聽消息。宣薑看他是自己親生的兒子,就毫不隱瞞地告訴他說:“莘野(衛國地名,在山東省聊城縣西南)是到齊國去的必經之路,我們早在那裡設下了埋伏,隻要急子趕路到那兒,他就沒命了,到時你可就是太子啦!”公子壽心想,事情已發展到這地步,他再說些勸告的話也不管用了。他裝出笑容,謝過了他母親的“用心良苦”,一出宮門,就三步並做兩步趕去見急子,把他們的陰謀告訴了他,還說:“哥哥這一去,兇多吉少,還不如出奔到別的國傢,再作打算。”急子說:“天下沒有責備父親的,父親的話我無論如何得聽從。”他還是帶著那面旗子,毅然上船走了。

與虎謀皮成語故事_成語“與虎謀皮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拼音】與虎謀皮yǔhǔmóupí 【釋義】比喻所謀之事有害於對方的切身利益,終難達到目的. 【出處】《太平禦覽》卷二○八引《符子》:“周人有愛裘而好珍羞,欲為千金之裘,而與狐謀其皮;欲具少牢之珍,而與羊謀其羞。言未卒,狐相率逃於重丘之下,羊相呼藏於深林之中,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,五年不具一牢。” 【主人公】偏正式;作謂語、賓語、定語;含貶義

仙鶴坐車成語故事_成語“仙鶴坐車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史記·衛康叔世傢》:懿公即位,好鶴,淫樂奢侈。九年,翟伐衛,衛懿公欲發兵,兵或畔。大臣言曰:“君好鶴,鶴可令擊翟。”於是遂入,殺懿公。 春秋時期,齊桓公自從打退山戎,救了燕國,又確定了魯國的君位以後,威名更盛,各地的諸侯都對他心悅誠服,把他看做安定列國的領袖,齊桓公成了名副其實的霸主,他有管仲可以信賴,就放懷飲酒,打鼠取樂,把自己養得肥肥胖胖、福福泰泰。沒想到到了公元前六六一年,竟來了一個衛國的使臣,說北狄(北狄是北方遊牧部族的總稱,一部分進入渭水流域,一部分進入河北平原。滅了衛、邢兩國的就是進入河北平原的北狄)侵犯進來,情況相當危急,請霸主出兵抵抗。齊桓公卻懶洋洋地打了個哈欠,說:“齊國的兵馬到現在還沒好好地休息呢!”誰知才過了幾個月,衛國的大夫上氣不接下氣地跑到齊國,報告說:“北狄已攻進衛國,殺了國君,衛國的老百姓眼看傢園遭到破壞,無法再住下去,都逃到漕邑(在河南省滑縣東南)去了,他們派我到您這兒來報告,請霸主作主。”齊桓公聽了,很羞愧地說:“唉!這全是我的錯,沒有及早去救衛國。不過,現在還來得及,我馬上去打退北狄,替你們的國君報仇雪恥。”他隨即準備出兵到衛國去。 那個被北狄殺害的國君叫衛懿公,他是衛惠公朔(就是殺了急子和公子壽的那個人)的兒子。他在位期間怠忽國政,隻顧取樂,他有個特別的嗜好,就是豢養仙鶴。他把養仙鶴的人都封為大官,那些原來的大官有的反而失去了職位;為了養仙鶴,他向老百姓強索糧食,老百姓餓死凍死,他卻無動於衷。公子火毀(衛宣公的孫子)眼看這種局面,預料衛國終將滅亡,就投奔齊桓公,住在齊國。衛國人向來念念不忘急子的委屈,痛恨著衛惠公,誰料到昏君的兒子又是個昏君,於是就把希望寄托在賢德的公子火毀身上。後來連公子火毀也出奔了,衛國人就更埋怨衛懿公了。有一天,衛懿公載著幾車仙鶴出去玩。他的仙鶴也依照地位的高低分等級,甚至連大夫也得將棚車讓給仙鶴坐。那些坐在棚車上的仙鶴叫“鶴將軍”,衛懿公一出遊,就有不少“鶴將軍”前呼後擁地“保駕”,他覺得自己在鶴群中威風八面,而那些仙鶴也神似一隊文武百官。這一天,他正玩得興致勃勃,忽然有人來報告,說:“北狄攻進來了!”這真是太掃興了,他一面趕著回宮,一面派人去守城,誰知老百姓全爭著逃難,士兵們也不拿兵器,不穿鎧甲、不去應戰。衛懿公問他們:“為什麼不去打北狄呢?”他們說:“打北狄也用不著我們,您還是叫將軍去吧!”衛懿公說:“哪個將軍?”他們冷笑一聲,不屑地說:“當然是鶴將軍嘍!”衛懿公才明白他已失去了民心,懊惱地敲著腦袋,再三向老百姓認錯,並把仙鶴全放了。可是那些嬌生慣養的鶴卻趕也趕不走,還伸長脖子,拍打著翅膀,頻頻向衛懿公獻殷勤。衛懿公又羞又惱。這些仙鶴,越是在大傢跟前炫耀它們美麗的紅冠和鮮艷的羽毛,越叫他無地自容,他掐死了一隻仙鶴,狠心地把它扔了,表明自己真心悔過,這才勉強召集了一隊人馬。 衛懿公看見國人慘遭殺戮,他火大了,仿佛變了個人似的,奮不顧身打殺出去,可是人數實在太少了,根本抵擋不住如狼似虎的北狄。士兵們請衛懿公先化裝潛逃,他堅決拒絕,他說:“我已經愧對全國人了,在這節骨眼上要是再貪生怕死,那不是罪上加罪嗎?我無論如何要跟狄人拚到底!”結果,衛國全軍覆沒,衛懿公也給北狄殺了。敵人進了城,來不及逃跑的老百姓幾乎都被屠殺了,衛國的府庫及民間值錢的東西全被掠奪殆盡。這些來自草原上的北狄,平常隻會牧馬放羊,不懂得耕種,襲擊衛國,為的是劫財掠寶,並沒有占領地盤的意圖。他們為了下次行搶時方便,竟把衛國的城墻拆毀了。當衛國的使臣到達齊國報信時,北狄早就滿載而歸了。

寧為太平犬,莫作離亂人成語故事_成語“寧為太平犬,莫作離亂人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醒世恒言·白玉娘忍苦成夫》:忙忙如喪傢之犬,急急如漏網之魚。正是:“寧為太平犬,莫作離亂人。” 宋末元初,有一個叫程萬裡的人,原是官宦的子弟,去江陵投奔親友,誰知在路上遇到元將兀良哈歹統率精兵殺來。夜裡逃難的人奔走不絕,哭哭啼啼耳不忍聞。程萬裡奔避不及,被元兵一索捆翻,送給大將張萬戶為奴。張萬戶把擄到的男女帶回傢中,強壯的留下幾個,其餘都轉賣給人。多有妻離子散、傢破人亡的。張萬戶把留下的奴婢召集起來,說:“你等或有父母妻子,料必死於亂軍之中,你們幸虧遇著我,若逢著別人,死去多時了。今晚分配妻子給你們,今後安心在此,勿生異心。”晚上果然把那擄來的婦女,胡亂一人分配一個,真是“寧為太平犬,莫作離亂人”。 程萬裡分配到的女子叫白玉娘,是宋朝武將之女,父親殉國陣亡,她便被擄來做了奴婢。白玉娘是個有志的人,力勸程萬裡潛逃擺脫奴隸命運,因此被張萬戶發覺,轉賣出去,後來做了尼姑。程萬裡伺機潛逃,回到南宋領地,逐漸做了大官。為了感念白玉娘而終身不娶。後來時局逐漸安定,程萬裡千方百計竟然找到了白玉娘,盡管分別了二十來年,兩人相愛之心不變,終於獲得團圓。 後人用“寧為太平犬,莫作離亂人”的這個典故比喻亂世人民生活絕無保障,性命比狗還不值錢,因此羨慕起太平時期的狗來。魯迅在《燈下漫筆》中寫道:“假如有一種暴力,將人不當人,不但不當人,還不及牛馬,不算什麼東西。待到人們羨慕牛馬,發生‘離亂人不及太平狗’的嘆息的時候,然後給予他略等於牛馬的價格……則人們便要心悅誠服,恭頌太平的盛世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