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:

心悅誠服成語故事_成語“心悅誠服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悅:愉快,高興。服:信服,指心中愉快地、真誠地信服。 【出處】戰國·孟軻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。 有人問孟子:“怎樣才能稱霸諸侯呢?” 孟子回答說:“一個國傢想稱霸諸侯,當然要依靠自己的國力,國力強大,可以憑借兵力征伐別的國傢。首先是倚仗實力,然後借仁義之名征伐,這是可以稱霸的。但是這種辦法並不好,這是以力服人,人傢不會心服的,會遭到別國的反對。最理想的是用仁義使天下歸服,這樣做就根本不必用強大的國力和軍隊。以往的聖君明主全是如此,比如商湯僅有縱橫七十裡的地盤;周文王也隻有縱橫百裡的土地。可是他們施行仁政,天下人高高興興地歸服他們。所以說,依靠武力征服別國,人傢不會誠心服從的。隻是武力不如你強大,沒有辦法不服你罷了。這與施仁政就不同了,仁政是以德行、仁義服人,這會叫人毫無怨言的服從,而且會長治久安,這跟孔子門下七十二位賢人,心悅誠服地歸服孔子毫無差別。

天崩地坼成語故事_成語“天崩地坼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坼,裂開。比喻發生了像天子死亡等重大的不幸事件。 【出處】漢·司馬遷《史記·魯仲連列傳》。戰國時期,秦國攻打越國的都城邯鄲。趙國向魏國求救,魏王表面上派將軍晉鄙率軍救趙,但卻讓晉鄙停留在蕩陰按兵不動,又派將軍辛垣衍潛入邯鄲,勸說趙王: “當今秦國稱雄天下,這次不是為了攻占邯鄲,而是謀求稱帝。趙國如果宣佈擁戴秦昭王稱帝,秦兵定會撤離趙國。” 趙王和趙國國相平原君一時不知如何決策。

見卵求雞成語故事_成語“見卵求雞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瞿鵲子是長梧子的學生。有一天,瞿鵲子請教長梧子說:“我聽先生講了許多道理,獲得了很大的益處。有些話您也許是隨便講講,可是對我來說,卻感到句句高妙、字字有用!請先生多給我講點吧!” 長梧子說:“你對我評價過高了,真正的道理是不容易講的,連聖人都不一定講得透徹,何況我呢?隻是稍稍知道一點罷了。不過,你也要求急了些,才聽了我幾句孟浪之言,便以為得了妙道。這真是‘見卵而求時夜,見彈而求鴿炙((xidozhi)啊j; 這段對話,載《莊子·齊物論》。“見卵而求時夜,見彈而求鴿炙”這句話是說:見到一個雞蛋,還沒有孵出小雞,也還不知是不是公雞,就想它每天按時報曉;見到一顆彈丸,還沒用它去打鳥,也還不知能不能打著,就想吃到鴿肉了。“見卵求雞”這一成語,使人們懂得這樣一個道理: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,不可急於求成。

義不帝秦成語故事_成語“義不帝秦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義:道義。道義所在,絕不尊秦為帝。比喻不向武力低頭。 【出處】漢·劉向《戰國策·趙策》。 戰國時,秦大將白起率大軍攻打越國,趙國大將趙奢的兒子趙括,帶兵作戰,因為輕敵中計,40萬大軍被白起、王齕坑殺,趙括也當場陣亡。接著,秦將鄭安平替代了白起,指揮大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。趙國不得不向魏、楚兩國求救。 魏安厘王派了將軍晉鄙救趙,但又鑒於秦昭王的警告:“誰敢發兵救趙,我就在滅趙之後,必先滅之。”所以傳命晉鄙屯兵蕩陰不進,並派辛垣衍通過平原君趙勝見趙王,勸趙王尊奉秦王為帝,秦兵必自動解圍,趙國就可以保全了。但平原君對此建議,不以為然,因此終未引領辛垣衍去見趙王。

門墻桃李成語故事_成語“門墻桃李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門墻:指師長之門。桃李,比喻後輩學生。用以尊稱他人培養出來的學生。 【出處】春秋·孔丘弟子《論語》。 子貢,春秋時衛國人,姓端木,名賜,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之一。魯國大夫叔孫武叔曾在朝中向其他大夫說:“看來子貢要比他老師強些。”這話傳到了子貢的耳朵裡,他就說:“比方拿住宅四周的圍墻來說:我傢的圍墻,才肩頭那麼高,從墻外向裡一望,屋子裡有什麼東西,誰都能全部看得清清楚楚;而我老師傢的圍墻卻有幾仞高(周尺七尺為一仞),要是找不到大門,走不進去,就根本沒法看到裡面祖廟的雄偉美觀、各種房屋的富麗堂皇。不錯,有幸認得並走進我老師的大門的人,恐怕是不多的。這樣看來,武叔說出那樣的話,也就難免了!”子貢這段話是說自己的品德學問都很膚淺有限,哪裡比得上老師的學問那般高深淵博。 後來,人們就稱師門為“門墻”。形容初步學得一點東西,叫做“入門”。

天時地利人和成語故事_成語“天時地利人和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比方說有一座內城每邊長三裡,外廓每邊長也不過七裡的小城,敵人將它包圍起來,攻打它,卻好久不能取勝。在這長期的圍攻中,必然有適於作戰的好氣候,但不能取勝,這就說明天時不及地利了。再比如說,另有一守城戰役,城墻不能說是不高,護城河不是不深,武器和盔甲也不是不堅固鋒利,糧食又不是不充足,占有如此有利的地勢,可是敵人二來,守城者便棄城而逃。這就說明占據有利地勢比不上人和了。所以說,維護人民安全不能全靠邊界的設置,保衛國傢不能專靠山川的險要,威攝天下不能專靠武器的銳利。起決定作用的在於施行仁政。施行仁政,擁護幫助他的人就多,不施行仁政,擁戴幫助他的人就少。幫助他的人極少時,連他的親戚也會反對他;幫助他的人極多時,全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。用全天下歸順他的力量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他的人,那麼,仁君或許不必用戰爭即可勝過暴君,若非用戰爭不可,勝利也一定是歸仁君的。 故事載千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(卷二),原文以戰爭中得失的有無有利條件作比較說明施仁政可以王天下。“天時地利人和”今多用來說明戰爭的有利條件。

萬眾一心成語故事_成語“萬眾一心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千萬人一條心。形容團結一致。 【出處】南朝·宋·范曄《後漢書·朱雋傳》。 黃巢在東漢末年領導了黃巾大起義,引起朝廷恐慌,靈帝派朱雋率軍鎮壓,大軍在宛城與韓忠的起義軍相遇,朱雋在探察清楚韓忠在宛城的東北守備較弱,就派一分隊第二天大張旗鼓地攻其西南,然而自己卻率主力突襲東北,終於攻占了外城。 朱雋不顧韓忠的談判要求,加緊圍攻內城,可一連幾天都遭到了起義軍的頑強抵抗。攻城屢屢受挫,朱雋又登上外城城墻向內城眺望,接著,下命令叫部隊後撤幾裡。撤退後不久,城內守軍紛紛沖出城外,試圖突圍,朱雋的兵馬乘機從側翼殺過來。韓忠不備,想再退回內城已來不及,起義軍隻得四散而逃,傷亡很大。

萬人之敵成語故事_成語“萬人之敵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武藝高強能敵萬人。 【出處】漢·司馬遷《史記·項羽本記》。 項羽因祖上封地項城而得項姓,祖上幾代都是楚國名將。自年少時叔父項梁就指導項羽習文練武,但項羽學文沒有長進,劍術也無絲毫進展。項梁責備地說:“你學什麼都學不好,真沒出息。” 項羽理直氣壯地說:“識字隻不過記記姓名而已,劍術隻能對付一個人,都沒有什麼意思。我要學,就學可以敵萬人(萬人之敵)的學問。”

大相徑庭成語故事_成語“大相徑庭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徑:門外小路。比喻相差很遠,大不相同。也作“大有徑庭”。 【出處】戰國·莊周《莊子·逍遙遊》。 接輿是戰國時楚國人,他長袍不整,頭發蓬亂,腰上斜挎寶劍,幹瘦的手常拎一個酒葫蘆,高興時就會手舞足蹈,一飲而盡,狂唱不止。 接輿行蹤不定,放浪形骸,狂妄已極。一次,他在路途中見到肩吾(人名),便一把拉住肩吾的袍袖,瞇著醉意迷蒙的雙眼,神秘地說:“哈,你知道嗎?在遙遠的姑射山上住著位神仙,這神仙可厲害啦!她不吃五谷雜糧,隻吸清風,喝露水,整天乘龍駕霧,在四海之外遨遊。”接輿越說越高興,滿面紅光,胡子一翹一翹的,像他親眼所見一樣。“真的,這位神仙還能使宇宙萬物按規律正常發展,使農田大獲豐收……”

瞭如指掌成語故事_成語“瞭如指掌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了:了解,明白。指掌:指手掌裡的東西。對情況了解得就像了解手裡的東西一樣,形容對事物或人的了解非常清楚。 【出處】春秋·孔丘弟子《論語·八佾》。 古時候的帝王都習慣建始祖廟,在廟裡,按照始祖的等級名分依次排列順序,設置靈位。每逢有大的活動、節日之時,帝王們便進廟祭祖,以求保佑,稱為“口羅”。有許多人對口羅禮不了解,就向孔子請教。而孔子認為當時魯國宗廟靈位配祀的順序和自己所主張的理論不符,名分顛倒,違背了周禮。因此,他對請教的人避而不談,隻是指著他的手掌說:“知道口羅禮的人,治理國傢,就像把東西放在這裡一樣。”意思是說,懂得口羅禮的人,都是懂得禮的;而且隻有知禮的人,才能夠治理好國傢。 《論語·八佾》的原文是:“子曰:‘不知也,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,其如示諸斯乎。’指其掌。”

一飯三遺矢成語故事_成語“一飯三遺矢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矢:大小便。吃一頓飯卻要上三趟廁所。形容年老體弱或年老無用。 【出處】漢·司馬遷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。 戰國時趙國孝成王手下的廉頗是四方聞名的大將,後來孝成王死後,悼襄王即位,他聽信士大夫郭開的讒言,說廉頗已年老無用,派樂乘取代廉頗為將,廉頗一怒之下,把樂乘趕回京都,自己則逃到魏國。 過了八九年,秦國派兵進攻趙國,趙軍連連敗北,趙王和群臣商議對策,群臣說:“當年隻有廉頗能抵擋秦兵,現在他住在魏國,大王如能召他回國領兵,一定能打敗秦軍。”

一匡天下成語故事_成語“一匡天下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匡:匡正,改正。糾正混亂局勢,使天下安定下來。 【出處】春秋·孔丘弟子《論語·憲問》。 公子糾和公子小白是春秋時齊襄公的兩個兄弟。當時輔佐公子糾的是管仲;輔佐公子小白的是鮑叔牙。管仲和鮑叔牙是好朋友。公元前686年,齊襄公不幸死於內亂之中。 兩位公子聽到齊襄公被殺的消息,都心急火燎地趕回齊國爭奪國君的位子。管仲對公子糾說:“公子小白在莒國,離齊國很近,萬一讓他先進了齊國,事情也就麻煩了,請公子允許我先帶一支人馬去截住他。”

一柱擎天成語故事_成語“一柱擎天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擎:支撐。比喻一個人身負重任,支撐大局。也常來形容某些人的重要作用。 【出處】漢·劉安等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。 關於日月星辰向西北方向運轉,而江河、潭水、泥沙向東南方向流去有一個傳說:上古時,共工、顓頊都是部落首領,後來為了爭奪帝位而發生戰爭。共工戰敗,盛怒之下,用頭撞斷了不周山,於是天向西北傾斜而造成了以上現象。 屈原在《天問》中曾這樣詰問:“斡維焉系?天極焉加?八柱何當?東南何虧?”意思是說,天蓋的頂端拴在哪裡?天蓋的邊沿又安放在什麼上面?八根擎天柱撐在哪裡?東南方為什麼虧缺?

一寒如此成語故事_成語“一寒如此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形容貧困至極。 【出處】漢·司馬遷《史記·范雎蔡澤列傳》。 春秋時秦昭王的丞相張祿,原名范雎,是魏國人,他跟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時,由於齊襄王很賞識范雎之才,而且厚禮相贈,因此須賈就誣告范雎泄露了機密給齊國才獲得厚賜。魏王聽信讒言對范雎施以重刑,范雎假死而逃到秦國。 一次,魏國聽說秦國將要攻打自己,派須賈去秦國打探消息。范雎得悉須賈來到秦國,便穿上破舊的衣服去見須賈。

一代楷模成語故事_成語“一代楷模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楷模:榜樣、模范。給一代人樹立了榜樣。 【出處】後晉·劉等《舊唐書·李靖傳》。 唐朝初期,將領李靖武藝高強,深諳兵法,所以,打了許多勝仗。 李靖跟隨唐高祖李淵南征北戰,為大唐的建立立下卓越功勛,多次得到獎賞。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後,封李靖為刑部尚書,不久,又調任兵部尚書。有一年,突厥軍犯境,李靖僅率領騎兵3000人,就一舉將敵軍擊退。後來,李靖又立下不少戰功,官職升至尚書右仆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