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:

一不做二不休成語故事_成語“一不做二不休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做一件事就不要停下來,不做則已,做了就做到底。 【出處】唐·趙元一《奉天錄》。 唐末安史之亂的時候,大將王思禮奉命率軍平叛。在一場大戰混亂之中,他的馬被敵將射死,王思禮摔倒在地。萬分危急之際,騎兵張光晟騎馬趕來,他跳下馬把王思禮扶上自己的坐騎,使他逃脫大險。 叛亂平定後,王思禮升了高官,不忘張光晟的救命之恩,和張結為兄弟,並一再向朝廷保舉,從而使張的官越做越大。

一傢之言成語故事_成語“一傢之言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自成體系的學術論著。也指某個學派或個人的見解。 【出處】漢·司馬遷《報任少卿書》。 司馬遷是我國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傢、文學傢。他曾對歷史人物和事件進行周密的調查,在20歲時就踏遍了祖國東南部的山山水水,後來入朝為官,借經常出使外域之便,接觸大量宮廷史冊,考查史證。公元前104年,司馬遷42歲時,就開始撰寫《史記》。前後近20年的時間,他撰寫130篇,計52萬餘字,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後期3000多年的歷史,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。被魯迅譽為“史傢之絕唱,無韻之離騷。” 在《史記》的撰寫過程中,司馬遷始終保持嚴謹的態度,努力按事實撰寫歷史,對好的和壞的,盡量不虛誇不隱諱。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評論,不以“聖人”之是非為標準,都以自己的獨特見解予以評價。公元前93年,他寫了一篇自傳式的長信給他的好友任安(字少卿),記述自己的思想和遭遇。其中在談到他寫《史記》的目的時說:寫這部書,是為了研究自然和人類社會的關系,尋求社會變遷的原因,成為自成體系的學術著作。(亦欲以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,成一傢之言。)

一寒如此成語故事_成語“一寒如此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形容貧困至極。 【出處】漢·司馬遷《史記·范雎蔡澤列傳》。 春秋時秦昭王的丞相張祿,原名范雎,是魏國人,他跟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時,由於齊襄王很賞識范雎之才,而且厚禮相贈,因此須賈就誣告范雎泄露了機密給齊國才獲得厚賜。魏王聽信讒言對范雎施以重刑,范雎假死而逃到秦國。 一次,魏國聽說秦國將要攻打自己,派須賈去秦國打探消息。范雎得悉須賈來到秦國,便穿上破舊的衣服去見須賈。

一去不返成語故事_成語“一去不返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人去了,再也不會回來了。 【出處】漢·司馬遷《史記·刺客列傳》。 秦王贏政一心想統一中原,平定天下,就派兵四處征伐,滅掉越國後又派大軍直逼燕國,攻占了燕國好多城池,並打算一舉滅掉燕國。 燕國的太子丹知道燕國無力抵抗強大的秦國,為了挽救燕國,他就想用刺殺秦王的辦法來阻止秦國的進攻。

一代楷模成語故事_成語“一代楷模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楷模:榜樣、模范。給一代人樹立了榜樣。 【出處】後晉·劉等《舊唐書·李靖傳》。 唐朝初期,將領李靖武藝高強,深諳兵法,所以,打了許多勝仗。 李靖跟隨唐高祖李淵南征北戰,為大唐的建立立下卓越功勛,多次得到獎賞。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後,封李靖為刑部尚書,不久,又調任兵部尚書。有一年,突厥軍犯境,李靖僅率領騎兵3000人,就一舉將敵軍擊退。後來,李靖又立下不少戰功,官職升至尚書右仆射。

一葉蔽目成語故事_成語“一葉蔽目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比喻目光為眼前細小事物所遮蔽,看不到遠處更大的目標。 【出處】三國·魏·邯鄲淳《笑林》。 從前有個窮書生,除了讀書什麼也不會做,他雖然很迂腐,卻整天夢想著發財什麼也不會做,傢中一切事物全靠他妻子打點。因此,傢境仍舊很貧困。 有一天,他坐在傢裡讀《淮南子》,書上說螳螂捕蟬時,常躲藏在樹葉後面,用樹葉遮住身體,蟬看不見螳螂,螳螂就很容易捉住它了。

一廂情願成語故事_成語“一廂情願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隻考慮單方面願望,而不考慮另一方是否願意。 【出處】古印度·僧伽斯那《百喻經》(南朝齊求那毗地譯)。 有個農傢青年,在進城玩的時候偶然見到了公主。公主的美貌使他不能自已。回到傢中竟害了相思病,吃不下飯,睡不著覺。他的親友們看他一天天消瘦下去,都紛紛探望詢問。他說:“我要是不能娶到公主,隻怕命不能長久了。” 親友們便安慰他,並假意地對他說:“你不用發愁,我們可以派人到京城去,請求國王把公主嫁給你。”

一蛇吞象成語故事_成語“一蛇吞象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亦作“巴蛇吞象”。巴蛇是傳說中的一種神蛇,長800尺,能吃象。比喻人心不足,貪得無厭。 【出處】佚名《山海經·海內南經》。 巴蛇是傳說中南海的一種神蛇。它身長足有800尺,能吃象。巴蛇把大象連骨頭吞下肚裡,三年以後才把骨頭吐出來,被吐出的骨頭可以醫治腹內疾病。這個傳說流傳很廣。屈原在《天問》中有“一蛇吞象,其大如何”的句子。 後來有人根據傳說,改編成“蛇吞象”的故事:古代有個窮苦獵人叫阿象,他憐憫一條餓昏的小蛇,精心地把它飼養大。此後,阿象一再向青蛇索取,使自己變成了富翁。但由於他貪得無厭最終被青蛇一口吞掉了。這個故事就是“人心不足蛇吞象”的形象描述。

一錢不值成語故事_成語“一錢不值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值:指貨物與價值相當。連一個銅錢也不值。形容毫無價值或價值微不足道。 【出處】漢·司馬遷《史記·魏其武安侯列傳》。 灌夫,字仲孺,穎陽人,是西漢時期著名的武將,他馳騁沙場屢建奇功,被漢武帝封為淮陽太守。 長期的軍旅生活,使灌夫喜歡結交英雄豪傑、俠義勇士,與他們稱兄道弟,舉杯狂飲。他願意親近地位卑下的人,而對那些朝廷權貴,灌夫一點也看不上眼,絕不趨炎附勢。一次他多喝了一點兒酒,竟然把竇太後的兄弟給打了,險些丟了性命。

一往情深成語故事_成語“一往情深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南朝·宋·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任誕》:桓子野每聞清歌,輒喚奈何,謝公聞之曰:“子野可謂一往有深情。” 東晉時,有一位名將叫桓伊,譙國縣(今安徽宿縣西南)人,字叔夏,小字子野(一作野王)。桓伊初任淮南太守,後遷都督豫州諸軍事、西中郎將、豫州刺史。公元383年,秦苻堅南下,桓伊與謝玄、謝琰大破秦軍於淝水,穩定了東晉的偏安局面。後遷都督江州荊州十郡、豫州四郡軍事、江州刺史。他雖建有勛功,卻從不居功自傲。 桓伊喜好音樂,善吹笛,當時稱為“江左第一”。他也很喜歡聽別人唱歌,每當聽到優美的歌聲,就情不自禁,激動不已,口中叫喚著:“怎麼辦啊!”當時的政治傢謝安也喜愛音樂,他見桓伊對音樂如此傾心,說:“桓子野對音樂真是一往深情啊!” 後人將“一往有深情”簡化成“一往情深”形容對人或事物傾註了深厚的感情,向往得不能克制。

一日夫妻,百日恩義成語故事_成語“一日夫妻,百日恩義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聊齋志異·張鴻漸》。 張鴻漸是永平府的名士。知府趙某貪暴,有一次用刑打死了姓范的秀才。該府所有秀才大忿,由張鴻漸執筆向巡撫告狀。誰知趙某用重金賄賂上級,趙某不但無罪,反而把告狀的秀才都抓了起來。張鴻漸於是夜逃,到風翔府時路費用光了,又迷了路,幸虧遇見一狐仙名施舜華,庇護了他,做了他的情人,一住三年,非常恩愛,一天,鴻漸對舜華說:“我離傢三年了,非常想念妻子,你是狐仙,千裡路一刻可飛到,能不能帶我回去看看她呢?”舜華不高興地說:“我和你這麼要好,你卻守著我心裡想老婆,那麼你對我的恩愛都是假的了!”鴻漸說:“你怎麼這樣說呢?‘一夜夫妻,百日恩義’嘛,以後我想念你,就和今日想念她一樣,假如我得新忘舊,豈不是忘恩負義的人?”舜華笑道:“那麼我送你回去吧!”於是拿個竹枕頭,兩人跨著,叫張鴻漸閉上眼睛,隻聽耳邊風聲颼颼,不久落地。睜開眼睛,舜華已不見了,人已到傢,翻墻進去,其妻驚起,問清是丈夫回來了,便挑燈挽手嗚咽。恰有惡少年某甲,平時見張妻很美,心裡想她。這次見張鴻漸翻墻進去,以為是張妻的野男人,於是也跳墻進來“捉奸”。等到看清是張鴻漸,就要挾道:“張鴻漸是逃犯,竟敢回傢?除非你和我好,不然我就去報案。”張鴻漸忿火中燒,撥刀直出,剁中甲顱,再砍殺了甲,第二天向官廳自首。官廳因張是在逃犯,現在又殺了人,立刻派兩個差人押他上京城去,腳鐐手銬,戒備森嚴。途中遇一女子騎馬而來,原來是舜華,張鴻漸大聲呼救,舜華以手指械,則手腳鐐銬立落,引之上馬,馬行若飛,片刻已至山西太原,讓張下馬,說道:“我們從此永別了。”掉頭而去,從此再也見不著她了。張鴻漸在太原一躲十年,他兒子長大了,考上了進士,做官了,他才敢回傢,一則事隔多年,二則官官相護,也就沒有人敢追究往事了。 後人用“一日夫妻,百日恩義”的這個典故比喻應珍視夫妻深情。

一騎紅塵妃子笑成語故事_成語“一騎紅塵妃子笑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新唐書·後妃傳》:妃每從遊幸,乘馬則力士授轡策。凡充錦繡官及冶瑑(zhuàn)金玉者,大抵千人,奉須索,奇服秘玩,變化若神。四方爭為怪珍入貢,動駭耳目。於是嶺南節度使張九章、廣陵長史王翼以所獻最,進九章銀青階,擢翼戶部侍郎,天下風靡。妃嗜荔枝,必欲生致之,乃置騎傳送,走數千裡,味未變已至京師。 楊玉環(公元710年~756年),唐代蒲州永樂(今山西永濟)人,曉音律,善歌舞,曾做女道士,號太真。唐玄宗(李隆基)召她入宮,封為貴妃,備加寵愛。 楊貴妃經常跟隨唐玄宗出遊,隻要騎馬而行,就由太監高力士牽著韁繩,趕馬伺候。為她服務的,有擔任管理制作朝服的繡官,以及鑄造金屬器物、雕刻玉石的匠人,共有上千人。他們負責滿足楊貴妃的各種需要,從新奇的服裝到珍稀的古玩,應用盡有,變化莫測。四面八方的官員,都爭先搜羅珍奇、古怪的寶物進貢,真是令人觸目驚心。當時,嶺南節度使張九章、廣陵長史王翼所獻的寶物最好,於是,張九章被授予銀印青綬的官階,享受2000石以上俸祿,王翼也被提拔為戶部侍郎,為朝廷掌管戶口、財賦,撈到一個肥差。爭獻寶物的舉動,在全國上下風行一時。楊貴妃特別喜歡吃荔枝。但必須是剛摘下來的新鮮荔枝,送來後她才肯吃。為了滿足她的要求,官吏們讓驛站的騎士日夜兼程,飛馳傳送,奔跑幾千裡路,荔枝的鮮味一點兒也沒變,就已經送到京城。 唐代詩人杜牧在《過華清宮》一詩中,寫道:“一騎紅塵妃子笑,無人知是荔枝來。”對楊貴妃的奢侈生活作了辛辣的嘲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