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: 釋義

先聲奪人成語故事_成語“先聲奪人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指以自己強大的聲勢借以嚇倒對方,威懾敵人,挫傷敵人的士氣。 【出處】春秋·左丘明《左傳·昭公二十一年》。 宋國的司馬華費逐,有三個兒子:華裯、華多僚和華登。華多僚深得國君宋元公的信任,就經常在元公面前說兩個弟兄的壞話。華登被迫逃亡到國外後,他又在元公面前誣陷華裯,說他打算接納逃亡的人。宋元公經不住華多僚的一再挑撥,便派人通知華費逐,叫他驅逐華裯。華費逐知道這件事是華多僚幹的,恨不得殺了他,但又得執行元公的命令,所以準備叫華裯去打獵,然後打發他走。 華裯了解到這是華多僚幹的壞事,本想殺了他,但又怕父親傷心,決定逃離宋國。臨行時,華裯打算與父親告別。不料,在朝廷上遇見了華多僚。他一時性起,就與侍從殺死了華多僚,並召集逃亡的人一起反叛宋國。元公請齊國的烏枝鳴幫助守衛城池。這年冬天,逃亡在外的華登帶領了吳國的一支軍隊,前來支持華裯攻打宋國。眼看華登的隊伍快要來到,有位名叫濮的大夫對烏枝鳴說:“兵書上說:先向敵人進攻可以摧毀敵人的士氣;後向敵人進攻要等待他們士氣衰竭。現在華登的軍隊長途跋涉,遠道而來,疲乏得很,這是一舉殲滅華登的好機會。要是敵軍休息好了,而且兵力又勝過我們,我們要想取勝那就難了。”

皮膚有責成語故事_成語“皮膚有責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匹夫,指平民。指國傢興亡,每個人都負有責任。 【出處】明·顧炎武《日知錄》。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傢———顧炎武,出身於鄉宦之傢,6歲開始讀書學習,從小就有遠大志向。14歲時,他就參加了除舊革新的社團———復社。 1645年,清兵攻占了南京。顧炎武同昆山知縣楊永言等人一道據守昆山。不久城破,顧炎武的兩個弟弟被清兵殺死,繼母王氏也絕食自殺。臨終前,她對顧炎武叮囑道:“你千萬不要做清朝的臣子!”顧炎武流淚答應。從此,他偽裝商人,四處奔走,聯絡沿海的抗清力量。清朝進士葉方恒為了吞沒顧炎武的傢產,勾結顧傢的仆人陸恩告發了顧炎武,顧炎武被官府追捕,不得不逃離江南,前往山東。

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成語故事_成語“四體不勤五谷不分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形容脫離勞動、脫離實踐的讀書人。 【出處】春秋·孔丘弟子《論語·微子》。 孔子胸懷大志,想為天下人謀福利,他帶著幾個弟子周遊列國,不辭勞苦。 一天,孔子和學生走散了,子路一個人落在後面。這時天色已晚,就向一個老人問路:“老人傢你看見我的老師嗎?”

目無全牛成語故事_成語“目無全牛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就是眼裡看到的不是整頭的牛,而是隻看到牛的各個部件和部件間的空隙。比喻技藝達到精通純熟的地步。 【出處】春秋·莊周《莊子·養生主》。庖丁是戰國時期魏國一位著名的廚師,他肢解牛的技藝非常高超。 有一天,梁惠王看庖丁拿刀分解牛的肢體,隻見他手觸、肩靠、腳踩、膝頂,每招每式都非常優美,牛的肢體分解時發出的聲音配合著他的動作,也是顯得很美妙動聽,就像音樂一樣。看他解牛,簡直就是一種藝術享受。 梁惠王看了一會,感到簡直是不可思議,不由自主地贊嘆起來:“太妙了!你的技藝是怎麼達到這麼純熟的地步的?”

本來面目成語故事_成語“本來面目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原為佛傢語,指人的本性。後比喻原來的模樣。 【出處】唐·慧能《六祖壇經·行由品》。 佛教禪宗六代世祖出身於貧苦傢庭,3歲喪父,與母親相依為命,以砍柴維持生活,在21歲那年,頓悟,向黃梅縣東禪宗五世祖弘忍大師學習佛法,取名慧能。 弘忍大師說:“你為什麼要來學佛呢?”

正顏厲色成語故事_成語“正顏厲色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正:嚴正,厲:嚴肅,嚴厲。形容言辭莊重、容色嚴厲。 【出處】清·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十九回。 《紅樓夢》裡有這樣一段故事: 一天,賈寶玉閑著無事,忽然想到了黛玉,覺得好長時間沒見黛玉妹妹了,便前往看望,一進屋,見黛玉在睡覺,疑心生病,勸黛玉起床。可是黛玉不答理他,用絹子蓋上臉。寶玉忽然想出了一個主意,一本正經地對黛玉說:“你們揚州衙門裡出了一件大故事,你可知道?”

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成語故事_成語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為:做。炊:燒火做飯。原指巧媳婦沒有米做不出飯來。比喻缺少必要條件,事情就做不成。 【出處】宋·陸遊《老學庵筆記》。 晏景初是宋朝的一位尚書,有一次外出晚歸,無奈前去一寺廟投宿。 這座寺廟很是破舊,裡面依稀閃爍著幾點燭光。晏景初舉手叩響廟門,不久一個小沙彌探出頭來。小沙彌見來了一位官員打扮的人,急忙轉身向大堂跑去。晏景初隨之而進,但見一位白須蒼蒼的老和尚緩慢地走出大堂。晏景初向老和尚說明來意,以為老和尚一定會毫不猶豫地答應,可沒想到,老和尚卻一臉為難他說:“很抱歉,本寺生活窮困,設施簡陋,實在不便留宿。”晏景初一聽,不滿地說:“作為一廟主持,斷不應該把寺廟弄得一無所有。”老和尚很不高興地回敬道:“沒有面,再能幹的媳婦也做不出湯餅來呀。”晏景初更是不甘示弱,他譏諷說:“如果有面,就是再笨的媳婦也能做呀。”老和尚無言以對,隻好面露愧色,悄悄地退回了大堂。

功敗垂成成語故事_成語“功敗垂成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就是在即將成功的時候失敗了。 【出處】唐·房玄齡等《晉書·謝玄傳》。 公元383年,前秦皇帝苻堅調集90萬大軍南下,準備攻打東晉。東晉宰相謝安派謝石、謝玄帶八萬精兵去迎敵,結果在淝水之戰中大敗秦軍。 當時,謝玄是晉軍先鋒,他帶領部隊乘勝追擊,接著又打了幾個勝仗,收復了許多失地,使東晉的軍事形勢轉危為安。謝玄心中十分高興,正計劃著怎樣去收復所有的失地,鞏固已收復的土地,建立不朽功業。但朝廷裡有人妒忌他的功勞,說服了皇帝,借口出征的時間太久,讓他按兵不動,就地駐守。

滅此朝食成語故事_成語“滅此朝食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就是消滅了這些敵人再吃早飯,形容痛恨敵人並急於消滅敵人。 【出處】春秋·左丘明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。公元前589年,齊頃公帶領大軍去攻打魯國和衛國。魯、衛兩國都是小國,根本抵擋不住,就派人向晉國求救。晉景公派郤擔任中軍大將,率領八百輛兵車去討伐齊國。 郤的部隊和魯、衛、曹三國的軍隊會合以後,浩浩蕩蕩地向齊國進發。齊頃公聽說後,就率領大軍開赴邊境鞍地(今山東濟南),雙方在這裡擺開了戰場,並約定第二天交戰。 齊頃公因為連續打敗了魯、衛兩國,特別驕傲沒有把晉國的軍隊放在眼裡。第二天一早,齊頃公親自披掛上陣,對部下將土們說:“我們把敵人消滅了再回來吃早飯!”說完,連戰馬都沒有披甲,他就親自擂鼓向前沖。

東市朝衣成語故事_成語“東市朝衣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東市:漢代長安處決死犯之處;朝衣:古代官員上朝時所穿的禮服。指大臣無辜被殺。 【出處】漢·司馬遷《史記·袁盎晁錯列傳》。在漢景帝執政期間,有個禦史大夫叫晃錯,他忠厚耿直,不畏權勢,就諸候的罪行曾數次上書,以此來限制他們的權限,得到重用,令其修改法令。 晁錯修改的法令有三十章,諸侯都叫囂反對,憎恨晁錯。 晁錯的父親聽到這個消息,從穎川趕來,對晁錯說:“皇上剛登位,你執政掌權,侵害削弱諸侯,疏遠人傢的骨肉,人傢都在議論你,怨恨你,你這是何苦呢?”晁錯說:“我隻能這樣做。不這樣,天子不會尊貴,天下不會安寧。”

司馬昭之心,路人皆知成語故事_成語“司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比喻人所共知的陰謀和野心。 【出處】晉·陳壽《三國志·魏書·高貴鄉公紀》。 三國後期,魏國的大權被司馬氏所掌握。魏少帝曹芳即位後,司馬懿和曹爽一起輔政,後來,司馬懿殺掉曹爽,獨掌大權。過了兩年,司馬懿死了,他的兒子司馬師繼任大將軍的職位,大權落在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二人手中。後來司馬師又廢掉少帝曹芳,改立曹髦為帝。司馬師死後,司馬昭當了大將軍,大權還是掌握在司馬氏的手裡。 司馬昭為人陰險狡詐,權欲極重。曹髦身為皇帝,卻沒有什麼權勢,他心裡又是憤怒又是害怕。他早就知道司馬昭有篡奪帝位的野心,覺得這樣的日子實在不能忍受下去了,就召集了尚書王經等三個大臣商量對策。曹髦說:“司馬昭的野心,連過路的人都已經知道了,我不能坐著等他來收拾我,今天我要與你們一起去討伐他。”

民以食為天成語故事_成語“民以食為天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百姓把糧食看作頭頂的天,說明糧食對民眾至關重要。 【出處】漢·班固《漢書·酈食其傳》。 在秦朝滅亡以後,劉邦項羽就誰領導群雄展開了多年爭戰,戰爭開始,劉邦處於劣勢,彭城戰役的失敗使劉邦不得不退守滎陽、成皋,加上軍糧不足敖倉一戰便尤為重要(敖倉在滎陽西北,秦時建築,儲有糧食)。 項羽的猛攻,使滎陽岌岌可危,萬般無奈之下,劉邦打算割讓成皋以東地方給項羽,退守鞏、洛一帶,一方面可以緩口氣,另一方面能組織力量,再與楚軍決戰。

立地書櫥成語故事_成語“立地書櫥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兩腳立著的書櫥。稱贊學識淵博的人。 【出處】元·脫脫等《宋史·吳時傳》。 北宋時,華州鄭縣有個縣令因其學識高、辦事靈活而出名,他叫吳時。這天他接到把三萬石大米從鄭縣運到長安的命令,這時就顯示了他辦事靈活的能力,他向上司建議“移兵就食”,這樣既可免了征發1500輛或5萬名挑夫(服役隻有258戶)的難題,又節省了開銷,何樂而不為,上司也同意這麼辦。 有一次,宋徽宗要各地向朝廷進言獻策。當時向朝廷送奏章,在書寫款式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,但一些邊遠地區的官吏對此不太熟悉,不符合上送的要求,以致被朝廷有關部門予以退回。吳時又建議說,上送的奏章主要看它的內容是否有價值,不必過分計較它的形式。這個建議被朝廷方面采納,以致不少有益的進言受到了朝廷的重視。

頭破血流成語故事_成語“頭破血流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頭破了血也流出來了,比喻狼狽不堪的樣子。 【出處】明·吳承恩《西遊記》第四十四回。 唐三藏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路上,見一群和尚正打著號子把滿載瓦木料的車子推上陡坡,而有兩個道士在旁邊監工,悟空感到奇怪,便裝作道士上前詢問叔父的下落。 道士說:“你去沙灘上查看,哪個是你叔父就放他回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