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: 出處

鵲集噪虎成語故事_成語“鵲集噪虎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鬱離子》:女幾之山乾,鵲所巢。有虎出於樸蔌,鵲集而噪之。鴝鵒聞之,亦集而噪。鵯鵒見而問之曰:“虎,行地者也,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?”鵲曰:“是嘯而生風,吾畏其顛吾巢,故噪而去之。”問於鴝鵒,鴝鵒無以對。鵯鵒笑曰:“鵲之巢木末也,畏風,故忌虎;爾穴居者也,何以噪為?” 在女罌南邊,是喜鵲做窩的地方。有一隻老虎從樸蔌樹後跳了出來,喜鵲一見便群集在樹上對著老虎高聲亂叫。八哥鳥聽見了,也群集在樹上高聲亂叫。 寒鴉看見了便問喜鵲說:“老虎是在地上行走的動物,它跟你有什麼相幹?對它亂叫是為什麼?” 喜鵲回答說:“這種長聲吼叫可以生風,我害怕它把我的巢顛覆了,所以才叫。”

魯魚亥豕成語故事_成語“魯魚亥豕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呂氏春秋·察傳》:有讀史記者曰:“晉師三豕涉河。”子夏曰:“非也,是己亥也。夫己與三相似,豕與亥相似。”至於晉而問之,則曰:“晉師己亥涉河也。” 春秋時,有一次孔子的一名學生子夏到晉國去,經過衛國,聽見有人瑯瑯念道:“晉國伐秦,三豕涉河。”子夏聽了,感到有些莫名其妙,為什麼晉國的軍隊征伐秦國,有三隻豬渡過黃河呢?恐怕不是什麼“三豕涉河”,而是“己亥涉河”吧?他到了晉國,一問,果然是“己亥涉河”。 原來,漢字中有許多字形相同的字,像“魯”和“魚”,“亥”和“豕”等,搞不好就要弄錯。 後人用“魯魚亥豕”表示書籍在傳抄、刊印過程中的文字錯誤。

黃羊任人成語故事_成語“黃羊任人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呂氏春秋》:晉平公問於祁黃羊曰:“南陽無令,其誰可而為之?”祁黃羊對曰:“解狐可。” 平公曰:“解狐非子之仇邪?”對曰:“君問可,非問臣之仇也。”平公曰:“善。”遂用之,國人稱善焉。 居有間,平公又問祁黃羊曰:“國無尉,其誰可而為之?”對曰:“午可。”平公曰:“午非子之子邪?”對曰:“君問可,非問臣之子也。”平公曰:“善。”又遂用之,國人稱善焉。晉平公問祁黃羊說:“南陽沒有縣官,你看誰可去做縣官?”祁黃羊回答說:“解狐可以。”晉平公說:“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?”祁黃羊說:“你問我誰可以當縣官,沒有問誰是我的仇人。”晉平公說:“好。”於是晉平公便任用了解狐,百姓都稱贊解狐是個好縣官。 過了一段時間,晉平公又問祁黃羊說:“國傢沒有法官你看誰可以做這個工作呢?”祁黃羊回答說:“祁午可以。”晉平公說:“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?”祁黃羊回答說:“您問誰可以(做法官),並沒問誰是我的兒子。”於是又任用了祁午,百姓都稱贊祁午是個好法官。

轍中有鮒成語故事_成語“轍中有鮒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莊子·外物》:莊周傢貧,故往貸粟於監河侯。 監河侯曰:“諾!我將得邑金,將貸子三百金,可乎?” 莊周忿然作色,曰:“周昨來,有中道而呼者。周顧視車轍中,有鮒魚焉。周問之曰:‘鮒魚,來!子何為者邪?’對曰:‘我東海之波臣也。君豈有鬥升之水而活我哉?’周曰:‘諾!我且南遊吳越之王,激西江之水而迎子,可乎?’鮒魚忿然作色,曰:‘吾失我常,與我無所處;吾得鬥升之水然活耳,君乃言此,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!” 莊周傢裡很窮,因此去找監河侯借糧。

淵材禁蛇成語故事_成語“淵材禁蛇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談言》:淵材嘗從郭太尉遊園,吒曰:“吾比傳禁蛇方,甚妙,但咒語耳,而蛇聽約束,如使稚子。”俄有蛇甚猛,太尉呼曰:“淵材可施其術。”蛇舉首來奔,淵材無所施其術,反走汗流,脫其冠巾曰:“此太尉宅神,不可禁也。” 一次,淵材隨從郭太尉在園中遊玩,吹牛說:“我有一個祖傳的禁蛇妙法,特別靈,隻要念動咒語,蛇就聽從約束,好比擺佈小孩一樣。” 不一會兒,園中竄出一條兇猛的蛇。太尉驚呼道:“淵材,快施展你禁蛇的本領。”正說著,那條毒蛇已昂首直奔過來,淵材毫無辦法,嚇得掉頭就跑。他汗流滿面,摘下帽子,氣喘籲籲地說:“這是太尉的宅神,禁不得。” 後人用“淵材禁蛇”這個典故說明:靠吹牛皮、說大話混日子的人經不起實際鬥爭的考驗。

營丘之士成語故事_成語“營丘之士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艾子雜說》:營丘士,性不通慧,每多事,好折難而不中理。一日,造艾子問曰:“凡大車之下,與橐駝之項。多綴鈴鐸,其何故也?”艾子曰:“車、駝之為物甚大,且多夜行,忽狹路相逢,則難於回避,以惜鳴聲相聞,使預得回避爾。”營丘士曰:“佛塔之上,亦設鈴鐸,豈謂塔亦夜行而使相避邪?”艾子曰:“君不通事理,乃至如此!凡鳥鵲多托高以巢,糞穢狼藉,故塔之有鈴,所以警鳥鵲也,豈以車駝比邪?”營丘士曰:“鷹、鷂之尾,亦設小鈴,安有鳥鵲巢於鷹鷂之尾乎?”艾子大笑曰:“怪哉,君之不通也!夫鷹準擊物,或入林中,而絆足絳線,偶為木之所綰,則振羽之際,鈴聲可尋而索也,豈謂防鳥鵲之巢乎?”營丘士曰:“吾嘗見挽郎秉鐸而歌,雖不究其理,今乃知恐為木枝為綰,而便於尋索也!” 營丘地方有位先生,生性很不通達,平日好多事,喜歡與人辯論而且總是鉆牛角尖兒、認死理。 一天,他登門拜訪艾子,問道:“大車轅桿下和駱駝脖子上大都掛著鈴鐺,這是什麼道理?”艾子告訴他:“馬車、駱駝,體軀很大,而且經常走夜路,一旦狹路相逢就很難錯讓。所以借助鈴聲彼此照應,以便預先讓路回避。” 營丘先生又問道:“佛塔上面也吊著鈴鐺,難道說佛塔也會夜行,需要借助鈴聲彼此回避嗎?”艾子說:“您怎麼不通事理到了這種地步!鳥雀喜歡在高處築巢,弄得寺塔污穢不堪。所以佛塔吊著鈴鐺用來驚嚇鳥雀,這怎麼能和大車、駱駝相比呢?”

鼠技虎名成語故事_成語“鼠技虎名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雪濤小說》:楚人謂虎為老蟲,姑蘇人謂鼠為老蟲。餘官長洲,以事至婁東,宿郵館,滅燭就寢,忽碗碟砉然有聲。餘問故,閽童答曰:“老蟲。”餘楚人也,不勝驚錯,曰:“城中安得有此獸?”童曰:“非他獸,鼠也。”餘曰:“鼠何名老蟲?”童謂吳俗相傳爾耳。嗟嗟!鼠冒老蟲之名,至使餘驚錯欲走,良足發笑。然今天下冒虛名騙俗耳者不少矣!……夫至於挾鼠技,冒虎名,立民上者皆鼠輩。天下事不可不大憂耶! 楚地人稱老虎叫老蟲,姑蘇人稱老鼠為老蟲。我在長洲當長官,因公事到婁東去,夜宿驛站旅館中。剛吹熄了燈想睡覺。忽聽見碗碟磕碰的聲響。我問什麼緣故,看門的仆人回答說:“是老蟲。” 我是楚地人,聽了不禁驚慌失措,問道:“在城裡怎麼會有這種野獸?” 看門的仆人說:“不是什麼別的野獸,是老鼠呀!”

蜀賈賣藥成語故事_成語“蜀賈賣藥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鬱離子·千裡馬篇》:“蜀賈三人皆賣藥於市,其一人專取良,計入以為出,不虛價,亦不過取贏。一人良、不良皆取焉,其價之賤貴,唯買者之欲,而隨以其良、不良應之。一人不取良,唯其多,賣則賤其價,請益則益之,不較。於是爭趨之,其門之限月一易。歲餘而大富。其兼取者趨稍緩,再期亦富。其專取良者,肆日中如宵,旦食而昏不足。 鬱離子見而嘆曰:“今之為士者亦若是夫!” 蜀地有三個商人都在街上賣藥材。其中一個人,專門收購好藥材,根據藥材收購價格決定賣出的價格,不漫天要價,也不過多地謀取利潤。另一個人,好藥材、劣等藥材都收購,他賣出的價格高低不等,隻看顧客的要求,用不同的藥材來應付,出的價錢高就給好藥材,出的價錢低就給劣藥材。還有一個人,不收購好藥材,隻收購大量的劣等貨,賣時定價很低,顧客要求多拿點藥就多拿點,從不爭執。於是,顧客都爭著去他那裡買藥。他傢的門坎都被踩得磨損了。他一年多便成了大富翁。那個好藥、差藥都賣的人,顧客去得少一些,但過了兩年也富足了。隻有那專門販賣好藥的人,他的店鋪裡白天也像夜晚一樣冷冷清清,弄得吃了早飯斷晚飯。 鬱離子見到這種情況後嘆息說:“現在做官的人也像這些商人一樣啊!”

率獸食人成語故事_成語“率獸食人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庖有肥內,廄有肥馬,民有饑色,野有餓莩(piáo),是率獸食人也。 戰國時代,是我國歷史上戰亂最多的一個時代。由於諸侯間的連年戰爭,搞得老百姓流離失所,痛苦異常。孟軻是生活在戰國中期的一位思想傢。他主張施仁政,並且遊說於齊、宋、滕、魏各國,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。 有一次,孟軻在魏國和國君魏惠王(即梁惠王)談論政事。當談到如何治理國傢的時候,孟軻說:要富國強兵,必須愛護人民。針對梁惠王不體恤民情的情況,孟軻說:“現在大王王宮的廚房裡藏著肥肉,馬廄裡養著肥馬,然而國內老百姓卻面帶饑色,野地裡遺棄著死者的白骨。這等於率領著野獸去吃人。” 後人用“率獸食人”的這個典故比喻虐害人民。

潞令當死成語故事_成語“潞令當死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聊齋志異·潞令》:宋國英,東平人,以教習授潞城令。貪暴不仁,催科尤酷,斃仗下者,狼藉於庭。餘鄉徐白山適過之,見其橫,諷曰:“為民父母,威焰固至此乎?”宋揚揚作得意之詞曰:“喏,不敢,官雖小,蒞任百日,誅五十八人矣!”後半年,方據案視事,忽瞪目而起,手足撓亂,似與人撐拒狀。自言曰:“我罪當死!我罪當死!”扶入署中,逾時尋卒。嗚呼!幸有陰曹兼攝陽政,不然,顛越貨多,則卓異聲起矣,流毒安窮哉! 宋國英,是東平人,在教習學業期滿以後,做了潞城縣令。他貪婪兇狠,而催索賦稅,尤其殘酷,為此死在仗刑之下的人,橫七豎八地丟在庭堂。我的同鄉徐白山有一次正好路過,看到他這樣暴戾,諷刺地說:“身為百姓的父母,威風勢焰竟然達到這般地步嗎?”宋國英神采飛揚,得意地說:“噢,不敢當,我官職雖小,到任僅一百天,已殺掉五十八個人啦。” 過了半年,宋國英剛坐在案前辦理公事,忽然瞪著眼睛站起來,手撓腳蹬,胡亂掙紮,仿佛抵抗人捉的樣子,自己嘴裡不住地喊:“我罪該死!我罪該死!”被人扶入內室,過了一會兒很快就死了。 啊!幸虧有陰曹地府兼管著陽世人間的政事,不然的話,殺人搶劫的事情幹得愈多,清正廉潔的官聲就愈加卓著,怎能不流毒天下,貽患無窮呢!

一騎紅塵妃子笑成語故事_成語“一騎紅塵妃子笑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新唐書·後妃傳》:妃每從遊幸,乘馬則力士授轡策。凡充錦繡官及冶瑑(zhuàn)金玉者,大抵千人,奉須索,奇服秘玩,變化若神。四方爭為怪珍入貢,動駭耳目。於是嶺南節度使張九章、廣陵長史王翼以所獻最,進九章銀青階,擢翼戶部侍郎,天下風靡。妃嗜荔枝,必欲生致之,乃置騎傳送,走數千裡,味未變已至京師。 楊玉環(公元710年~756年),唐代蒲州永樂(今山西永濟)人,曉音律,善歌舞,曾做女道士,號太真。唐玄宗(李隆基)召她入宮,封為貴妃,備加寵愛。 楊貴妃經常跟隨唐玄宗出遊,隻要騎馬而行,就由太監高力士牽著韁繩,趕馬伺候。為她服務的,有擔任管理制作朝服的繡官,以及鑄造金屬器物、雕刻玉石的匠人,共有上千人。他們負責滿足楊貴妃的各種需要,從新奇的服裝到珍稀的古玩,應用盡有,變化莫測。四面八方的官員,都爭先搜羅珍奇、古怪的寶物進貢,真是令人觸目驚心。當時,嶺南節度使張九章、廣陵長史王翼所獻的寶物最好,於是,張九章被授予銀印青綬的官階,享受2000石以上俸祿,王翼也被提拔為戶部侍郎,為朝廷掌管戶口、財賦,撈到一個肥差。爭獻寶物的舉動,在全國上下風行一時。楊貴妃特別喜歡吃荔枝。但必須是剛摘下來的新鮮荔枝,送來後她才肯吃。為了滿足她的要求,官吏們讓驛站的騎士日夜兼程,飛馳傳送,奔跑幾千裡路,荔枝的鮮味一點兒也沒變,就已經送到京城。 唐代詩人杜牧在《過華清宮》一詩中,寫道:“一騎紅塵妃子笑,無人知是荔枝來。”對楊貴妃的奢侈生活作了辛辣的嘲諷。

景公遊牛山成語故事_成語“景公遊牛山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:《晏子春秋·內篇諫上》:景公遊於牛山,北臨其國城而流涕,曰:“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?”艾孔、梁丘據皆從而泣。晏子獨笑於旁。公刷涕而顧晏子,曰:“寡人今日之遊悲,孔與據皆從寡人而涕泣,子之獨笑何也?”晏子對曰:“使賢者常守之,則太公、桓公將常守之矣;使勇者常守之,則靈公、莊公將常守之矣。數君者將常守之,則吾君安得此位而立焉?以其迭處之,迭去之,至於君也。而獨為之流涕,是不仁也。不仁之君見一,諂諛之臣見二,此臣之所以獨竊然笑也。” 齊景公到牛山山上遊覽,向北面對著都城流下了眼淚,說:“我就要像流水一樣離開我的國傢而死去了,怎麼辦呢?”艾孔和梁丘據兩個大臣都跟著哭了起來。晏子獨自在一旁發笑。景公擦掉眼淚,回頭看著晏子,說:“我今天遊覽,感到悲傷,艾孔和梁丘據都跟著我哭泣,你為什麼獨自發笑呢?”晏子回答說:“假使賢德的人能夠記得據有這個國傢,那麼薑太公和齊桓公就將永遠據有它了。如果這幾位國君永遠據有齊國,那麼我的君王您又怎麼能夠得到這個國君的位子呢?正是由於他們一個接一個地據有它,又一個接一個地離開它,所以才到了您現在這樣的地步。您卻偏偏為了這個流淚,這是不仁德的。不仁德的國君我看見一個,諂媚奉承的大臣我看見兩個,這就是我獨自暗暗發笑的原因。” 這篇寓言對古代社會中妄想永遠騎在人民頭上的統治者和隨聲附和、看上面的臉色行事的人,進行了有力的諷刺。

景公求雨成語故事_成語“景公求雨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晏子春秋·內篇諫上》:齊大旱,逾時,景公召群臣問曰:“天不雨久矣,民且有饑色。吾使人卜,雲祟在高山廣水,寡人欲少賦斂以祠靈山,可乎?”群臣莫對。 晏子進曰:“不可,祠此無益也。夫靈山固以石為身,以草木為發,天久不雨,發將焦,身將熱,身將熱,彼獨不欲雨乎?祠之何益!” 公曰:“不然,吾欲祠河伯,可乎?” 晏子曰:“不可。河伯以水為國,以魚鱉為民,天久不雨,水泉將下,百川將竭,國將亡,民將滅矣,彼獨不欲雨乎?祠之何益!”

下馬作威成語故事_成語“下馬作威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漢書·序傳》:定襄聞伯素貴,年少自請治劇,畏其下車作威,吏民悚息。 西漢有個叫班伯的少年,傢世顯貴,常出入宮中,很受皇帝的信任。 當時,定襄石、李兩傢大姓對抗朝廷,捕殺地方官吏,弄得定襄一帶人心惶惶。班伯正準備出使北方的匈奴,聽到此事,主動向皇上請求去定襄做太守。 定襄的豪紳大姓聽說來了一位年少氣盛的新太守,料定他走馬上任初期,要雷厲風行,大抓大殺,顯示一下威風(“定襄聞伯素貴,年少自請治劇,畏其下車作威,吏民悚息”)。因此,他們把犯了罪的人藏起來,然後靜靜地觀看。

蛤蟆夜哭成語故事_成語“蛤蟆夜哭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出處】《艾子雜說》:艾子浮於海,夜泊島峙。中夜聞水下有人哭聲,復若人言,遂聽之。其言曰:“昨日龍王有令,應水族有尾者斬。吾鼉也,故懼誅而哭。汝蛤蟆無尾,何哭?”復聞有言曰:“吾今幸無尾,但恐更理會蝌蚪時事也。 艾子在海上航行,晚上停泊在一個島嶼的附近。半夜時分,聽到水底下有人發出哭泣的聲音,又象是有人在說話,他就認真地聽了下去,那說的話是:“昨天龍王下了命令,水中的動物,凡是有尾巴的都必須斬首。我是鼉,有尾,所以害怕遭到殺戮,便哭了起來,你是蛤蟆,沒有尾巴,為什麼也在哭?”又聽到有聲音說:“我現在幸而沒有尾巴;但是我害怕會追究到我蝌蚪時代的事上去,因為那時我是有尾巴的。”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:橫加罪名,株連無辜。這正是封建專制政治的一個重要側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