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: 釋義

白駒過隙成語故事_成語“白駒過隙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比喻時間過得極快,一閃而過。 【出處】戰國·莊周《莊子·知北遊》。 孔子佩服老子學問高深,便向老子請教道學方面的知識。 老子說:“你想問道的學問,就應該去掉雜念,清凈精神,心志專誠,洗滌身心,然後才能聽講玄道。不過今天我先粗略地給你說一說吧!我先說人吧。人活在天地之間,時間非常短暫,好像駿馬過狹窄的空隙,一閃而過。世上的事情,時時刻刻都在變化,生的生,死的死,生了死,死了生。生死往來皆是變化,本來是不足為奇的。可是對於死,人們卻感到悲傷,這是人還被生死的觀念所束縛,如果把死看成是骨肉埋在地下,精神散於天空,變成無形的東西,這便是從有形歸之無形,也就沒什麼可以感到悲哀的了。道本是一個無形的東西,關鍵在於領悟,領悟到了,你就得到了道。”

業精於勤成語故事_成語“業精於勤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指要取得進步、發展需要一定的努力與勤奮,多指學業方面。 【出處】後晉·劉等《舊唐書·韓愈傳》。 韓愈在文學方面很有名,但在仕途上卻多有波折,因他直言敢諫開罪了皇帝,也使一些奸臣懷恨在心,以除之而後快,一次被貶到邊遠地方去當一個小縣令,多年以後,才當上國子監博士。 韓愈上任後,認真地教育他的學生。一天,他以自己的切身體驗啟發學生們說:“年輕人啊,學業的精深,決定於勤奮,遊蕩懈怠就會荒廢;事業的成功,在於獨立思考,隨波逐流就要失敗。這是我多年來親身的體會,這叫做‘業精於勤,荒於嬉;行成於思,毀於隨。’”

十八般武藝成語故事_成語“十八般武藝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古時有十八種兵器,因此也有十八般武藝的稱謂。比喻對從事的行業件件精通。 【出處】明·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一回。 《水滸傳》第一回《王教頭私走延安府,九紋龍大鬧史傢村》,講述了王教頭教九紋龍史進學武藝的故事: ……史進每日求王教頭點撥十八般武藝,一一從頭指教。哪十八般武藝?矛錘弓弩銃,鞭簡劍鏈撾斧,鉞並戈戟,牌棒與槍扒。……前後得半年之上,史進打這十八般武藝,從新學得十分精熟,多得王進盡心指教,點撥得件件都有奧妙。

幹將莫邪成語故事_成語“幹將莫邪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指好劍,也比喻賢才美器。 【出處】漢·趙曄《吳越春秋·闔閭內傳》。 春秋時期,趙國出了個著名的鑄劍師叫幹將,再加上越地盛產質優的金鐵來鑄劍,所以當時以趙國劍最好。 幹將與歐冶子共同拜師學鑄劍。二人曾合作鑄過三口鐵劍,稱為“龍淵”、“泰阿”、“工佈”。後來幹將在吳國與一個叫莫邪的女子結成夫婦,以為人鑄造農具等為生,有時也鑄劍。

萬人之敵成語故事_成語“萬人之敵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武藝高強能敵萬人。 【出處】漢·司馬遷《史記·項羽本記》。 項羽因祖上封地項城而得項姓,祖上幾代都是楚國名將。自年少時叔父項梁就指導項羽習文練武,但項羽學文沒有長進,劍術也無絲毫進展。項梁責備地說:“你學什麼都學不好,真沒出息。” 項羽理直氣壯地說:“識字隻不過記記姓名而已,劍術隻能對付一個人,都沒有什麼意思。我要學,就學可以敵萬人(萬人之敵)的學問。”

日暮窮途成語故事_成語“日暮窮途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天黑下來了,路也到盡頭了。比喻無計可施,到了末路。 【出處】漢·司馬遷《史記·伍子胥列傳》。 楚平王是春秋時楚國的君主,他在位期間,昏庸無道,濫殺無辜,太子、太子師傅伍奢及長子伍尚先後被殺。 伍奢的次子伍子胥逃到吳國後,幫助闔閭刺殺了吳王僚,使闔閭取得了王位;接著又幫助吳王闔閭訓練軍隊,治理國傢,使吳國日益強盛起來。

幹戈化玉帛成語故事_成語“幹戈化玉帛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幹戈:古代的兩種兵器,這裡表示戰爭。玉帛:瑞玉和束帛。帛是絲織品,古代諸候會盟時的禮物。指變戰爭為友好相處,化敵為友。 【出處】春秋·左丘明《左傳·僖公十五年》。 晉獻公把女兒嫁給了秦穆公,史稱“秦晉之好”。獻公死後諸王子因爭王位而內亂,秦穆公幫惠公即位,並幫助晉國度過了災荒之年。後來秦國發生了災荒去向晉國求救,晉惠公卻拒不援助,並且遲遲不肯送給秦國自己許諾過的城池,秦穆公大怒,起兵伐晉。晉軍一觸即潰,晉惠公帶兵逃到韓地。秦兵追到韓地,結果晉惠公被俘,秦穆公打算把他帶到秦國去。 秦穆公的夫人穆姬聽說同父異母的哥哥晉惠公被俘,認為晉惠公忘恩負義,現在又成了俘虜,是她的極大恥辱。於是,她領著幾個兒女登上一座高臺,臺下堆滿柴草。然後,她命令人們穿上喪服迎接穆公,並且讓他們傳話說:“上天降下了災難使得秦、晉兩國國君不得用玉帛相見,而是大動幹戈。我堅決不見晉惠公,如果大王把他帶進國都,我立刻就自焚而死。”

洋洋自得成語故事_成語“洋洋自得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形容神情十分得意。 【出處】漢·司馬遷《史記·管晏列傳》。 春秋時代齊國宰相晏子手下有一個車夫平時很倨傲,一次駕車拉晏子外出,他意氣揚揚春風得意的樣子恰被其妻看見,其妻見丈夫的樣子與晏子謙和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,頓時生氣,待回傢後,提出要與丈夫離婚。 丈夫大吃一驚:“你為什麼要離我而去?”

光彩奪目成語故事_成語“光彩奪目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用來形容光彩耀人眼目,使人為之眼花。 【出處】明·凌蒙初《初刻拍案驚奇》第一卷:“解開來,隻見一團錦裹著寸許大一顆夜明珠,光彩奪目。” 石崇是西晉時有名的大富豪,他當過很多官,先是縣令,後出任武帝的侍從官,在51歲時又出任荊州刺史,為了斂取財富他甚至讓士兵搶劫路經的客商,這樣終於取得了大量財富。 而當時的後軍將軍王愷,是晉武帝司馬炎的舅舅。他也是個大富豪。

此可忍孰不可忍成語故事_成語“此可忍孰不可忍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指這事(人)能容忍,那麼還有什麼不能容忍的呢! 【出處】唐·房玄齡等《晉書·解系傳》。 解系是晉朝時濟南人,他任過許多職如中書黃門侍郎、散騎常侍、豫州刺史、雍州刺史等。 一年,適逢氐羌叛亂,朝廷命令解系與征西將軍趙王司馬倫一起前去征討。趙王司馬倫當時特別信任一個名叫孫秀的奸邪小人。此人在軍中橫行霸道,尋找各種機會打擊解系,朝廷為了防止內部摩擦,調回了趙王司馬倫。

曲徑通幽成語故事_成語“曲徑通幽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彎彎曲曲的小路,通向幽深僻靜的地方,可作風景的描寫,也可比喻隻有通過艱苦的跋涉,才能達到勝境。 【出處】唐·常建《題破山寺後禪院》。 唐朝詩人常建有一首詩裡有這兩句詩:“曲徑通幽處,禪房花木深。”說的是:彎彎曲曲的小路,通往幽靜的地方,僧人居住的房舍,就在那花木叢的深處。詩句直書景物,但又一語雙關,說出了佛傢的一個道理,即:要達到“清凈無為”、“息心去欲”的境界,先得經過一段曲折修行的道路。 詩句的本意是寫禪房佛境,但卻無意中道出了一個曲折前進的哲理,是客觀辯證法在詩人頭腦中不自覺的反映。禪房坐落在深山花木叢中,但通往禪房僧院的道路卻是坎坷不平、曲曲折折,沒有什麼筆直平坦的道路可走,必須時而登高,時而就低,時而左轉,時而右折,經過崎嶇小路的艱苦跋涉,才能到達目的地。“幽處”雖美,但不經崎嶇小路的艱苦跋涉是不能到達的。

回光返照成語故事_成語“回光返照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回光:指日落時由於陽光的反射作用,而使天空出現短時的明亮。比喻人臨死前突然精神振奮。 【出處】清·曹雪芹《紅樓夢》。 賈寶玉把“通靈寶玉”弄丟後,一直魂不守舍。賈母和王夫人為了不讓賈寶玉傷心,決定把薛寶釵迎娶過門,嫁給賈寶玉。 其實,寶玉愛的是黛玉而不是寶釵。為了蒙蔽他,鳳姐出了個主意,對寶玉說娶的是林妹妹,並嚴令全府上下不準走漏風聲。

同類相求成語故事_成語“同類相求”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?

【釋義】相求:互相結為知己。同一類的人自然地結合在一起。 【出處】漢·司馬遷《史記·伯夷列傳》。 孤竹國是商朝末年的一個小國,伯夷和叔齊是當時國君的兩個兒子,他們都很奇怪,對王位他們誰也不願繼承,為了逃避王位,他們躲進山林。後來,他們聽說周文王懂長壽術,便去找他討教。到了周國,恰巧周文王剛死,武王繼承了王位,正準備出征討伐殷紂王。伯夷和叔齊勸諫說:“你父王剛去世,你應守墓盡禮;你是紂王的臣子,應該服從他的統治。現在你這樣做,是不仁不孝。”武王的隨從聽了大怒,上前要殺這兄弟倆,但被周武王攔住了。 時過境遷,商朝最後終被周武王滅掉,繼而代之的是周王朝,一代君王一代臣,伯夷和叔齊由於是商朝臣民,加上他們自視清高,為盡忠而餓死於首陽山上。